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302篇原创文章。

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供职于系列500强企业。职场写作人,终身学习者。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作者。

本文作者:殷小棠,影视编剧,作家,策划人,独立制作人。某一线明星前经纪人,出版小说集《完美爱情标本店》,编剧《怕死联盟》,在行“职业规划”类百人行家。

成长 | 认知 | 职场 | 育儿

 

温言说:

本文作者殷小棠又名Yiko,曾在温言公号里发表过大受欢迎的《谁的29岁不迷茫?》。本文是她在成为在行资深高分行家后,写的一篇心得。希望可以为你带来思考。

 

1

 

我在在行上最爆款的话题是“女性在文创影视产业的职业规划”。

约见这个话题最多的自然是期待走入影视文创行业或在此进阶的25-35岁女性,大概有一百多位。但事实上也有不少男生约谈了这个话题,可见在高竞争行业里,男人并不比女人过的更舒服或容易。

 

我总结了约谈这个话题当事人的问题困扰,发现了如下共性:

 

1)总体而言,她们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对自己的未来有很高的期待,认为自己应该在高于现状的位置生活。

 

2)她们平均都有2-5个职业选择方向,因此不知该如何决策。但仔细讨论后,往往又会发现:她们对这些选项并没有主动权。

留学也好,职位也好,都还没拿到。也就是说,眼里看不上的,手上也没牌。

 

3)大部分问题她们心中其实都已有答案,但更期待别人的认可后才行动。

我猜这符合大部分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的思维状态:怕走错路,患得患失,期待从专业人士或可信任的人处得到一个标有箭头的指路牌。但事实上,这样的思考模式并无益处。

 

 

众所周知,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但思考对很多人来说是没有用的。

我这样说有两方面意思:

第一,有能力仅靠思考就解决问题的人不会有决策性上的问题,因为他们必定早已通过思考提炼出了一整套自我决策的哲学,或叫法则,理念,价值观,不会产生动摇和纠结。巴菲特是此中典型,这里不详说了。

第二,对于想靠思考进行人生规划的另一部分人来说,思考的结果只能是“各有千秋,喜忧参半”。

比如出国留学vs职场打拼;一线城市小公司vs三线城市亲戚的企业;成为自由职业者但收入不稳定vs每天打卡上班但实在太无聊;想进入一个大团队做些有趣的产品vs人际关系太累害怕潜规则… 诸如此类。

思考只能让后一类人越想越乱,每个选项都有难以割舍之处,徒增烦恼。

 

2

在我看来,这些人生选择题的本质其实是填空。

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山上有个据说还蛮灵的庙,我们凑热闹去求签看看运势。抽签时朋友抽到的签不太好,她一点也没有不高兴,而是把签直接扔回签盒里,再抽一次。结果还是不好,于是扔了又抽一次,这次终于是个好签。她就高兴地说:“看,人还是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啊!”

 

后来这个经历被我写进了剧本里。

我觉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能把一手烂牌打好,而另一些人,即便抓了很不错的牌也成不了人生赢家。

很多时候弱势的人并非缺乏资源,或性格不好,而是弱在不愿意去主动选择、被动地接受人生所给与的一切。

这种活法在一个资源尚佳的环境中,可以通过原生家庭、团队共享或他人的善意而获得不错的结果,但当他们进入一个高竞争行业时,就会发现以往行之有效的那一套不管用了。因为僧多粥少,一定会遭遇恶性竞争,尔虞我诈,或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的现象,此时自己才手足无措,或固执地认为自己“我就是我”,最终渐渐走上了下坡路。

许多女性不想过主动的人生,所以只能捡别人挑选剩下的生活,难免不符合期待,不令人满意。

作为一个编剧,当我创造一个不存在的角色时,我必须得给他选择的机会,让观众看到人物在面对善恶真假、不同的职场机会或条件迥异的异性时如何选择,只有这样观众才能理解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同理,看待我们自己的人生时,也要明白这并非是我们在选择这几个选项,而是我们通过这个选项来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言行不一致往往是人生常态,只有透过自以为是的“人设”寻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一步步走向知行合一,才不会被下一次决策所困扰。

 

3

 

许多女性在和我聊的时候,很容易押宝在一些“高风险”的人生选项上、而不自知。

 

为了逆袭,她们冥思苦想灵光一现,突然想到了那些10w+公众号标题,比如选择大于努力之类的。于是如抓住救命稻草般地下定决心:把50块孤注一掷押宝在自己最喜爱的事情上,比如写作,绘画,篮球,或小时候邻居妈曾称赞过自己用小围巾做的“服装设计”。

她们还倾向于迅速得出一个结论:自己之所以混的不尽如人意,正是因为当初没有选自己喜爱的工作。

许多女性还会让父母、老师或亲戚背锅,觉得是因为他们,自己才没能从事真正喜爱的职业。接下来就是辞掉工作、参加培训或重回校园,发誓要全身心投入这项自己曾经喜欢且冷门的职业——  很多女性就是带着这样的好胜心、不甘心、决心来找到我的。

嗯… 在我这个旁观者眼里,当她们仓促而盲目做出这样假设的时候,就像赌徒一样。她们被要求付出的代价必然不是我们最初设想的那样。不要贸然把自己最后的筹码都输掉,才能至少保证自己还在桌上。

卡尼曼和特韦斯基提出过“反射效应”,指出人们在获利和损失时偏好不同。简单地说,当人们获利时倾向于保守(避免风险),而损失时倾向于冒险(寻找风险)。

 

如同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两个明明股票跌了还忍着不卖掉,坐等反弹而损失更多的朋友吧。不愿意割肉所以被套牢,一旦人生处在失衡点上,大部分人只能手忙脚乱地坠入更深处。

 

 

4

以上说了许多让这些女性“陷入迷茫”的原因。以下是我在和她们恳谈中,给出的建议:

 

1)先把手边的事做好,相信量的积累。

前几年我曾一度沉迷于网球,一周几次都要去打球,最后因为运动过量膝盖受伤,几年都没有恢复。

体育运动是个很有趣的体验,眼见球来,手脚腰腿的肌肉却不够听从使唤,一拍过去,打高打低深深浅浅都有。篮球球员投三分球,能投入不难,每次都投入篮筐就很难,需要手臂肌肉如机器一般运动。

我们的肌肉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做到身心一致,这和“听过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同样逻辑。我们在职场的定位必然不能通过思考,而只能通过行动来实现。

只有通过大量和现实的触碰我们才能找到现实里身心一致的工作,写100稿简历、去100次面试,改100次PPT,做100次报告,才能慢慢找到一点点肌肉感觉,让自己真切地融入在一项工作中。

球员每一次飞跃,都需要蹲下再起跳,这样做是为了得到能量。正如每一次转型,都需要积累,等待,酝酿,能量才能爆发。不然你的跳槽或转行势必只能是平移,甚至是看似平移、实为抛物线的坠落。

 

2)不懂就死记硬背,不会就按自己的方式先做。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第22条军规》,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悖论:

当你是一个新手建筑师时,没人会委托你建一座楼,除非这时你已经建过一座楼了;当你想当一个歌手时,也没人会付费给你唱一首歌,除非你已经能靠唱歌养活自己。

同理,当你面临跨行的时候,你往往必须先在另一个领域做一点什么,而不能等待别人先给你相应的位置、头衔或权力才去做(也没人会给你)。这是不是很讽刺?

 

当你能靠设计衣服赚钱时,就会有很多人给你钱当设计师。当你能运营一个盈利的新媒体时,就会有很多人招聘你去运营其他新媒体。

当你没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而当你做了,就有了筹码。你做的越好,你的筹码越多。

因此不要等待,现在就做起来,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是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因此能立即“一稿过”,也不要认为自己除了兴趣什么都不懂,因此无法上手。

 

在互联网时代没人能阻拦你找到知识、技能、前辈,再通过这一切去做你想做的事。

当然,也有不少女性对我讲,她们转行的目标是立即当上大制片人、大投资人,还有人认为自己都做了一年多、还没有得到任何可以署名的项目是浪费时间...

对此我其实很想说:你的时间如此宝贵、耐性又几乎为零,为什么不去买彩票呢?

 

3)等待机会发现你。

我觉得现代人太爱说“寻找目标”了吧,这措辞会让我们以为目标就是一枚迷宫中的钥匙,或浓密森林中的柱子,需要我们拨云见月、爬山涉水去寻找。

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是目标也在找我们。

不,确切的说,是目标在找一个最适合的人,去完成它。

 

你应该先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自然就会在某个时刻,和属于你的目标相逢。

 

END

 


P.s:如果有人也想找殷小棠咨询职业话题,欢迎点击“阅读原文”约见她。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