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周更新推迟了,原因是今年我参与了“中国文具大赏BSOC”,飞去上海评审入围的优秀文具设计。
 
这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体验。
 
现场一个屋子的评委自动划分成两种人:
 
一种是老大哥们——这些都是沉浸文具行业多年的老江湖们,要么有工厂,要么有渠道,不少还做过我们从小用到大的那些海外知名文具的总代理;
 
另一类是年轻好看的姑娘们——有KOL、插画师、网店创始人。谙熟互联网社交媒体规则,动不动就坐拥百万线上粉丝。
 
于是形成了非常有意思的碰撞:
 
线下的不太懂线上发生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玩法,又有种被“降维打击”的恐惧;而线上的也觉得线下的渠道“水深莫测”,却有不得不进入的焦虑。
 
当思维方式泾渭分明的评委们坐到一起交流和评审时,对于文具设计的评审而言既有趣,又有意义。双方也都从极为不同的角度对入围的优秀文具设计进行了各种质询和品评。
 
专业的细节就不和大家赘述了,讲讲我在现场看到的一些印象最深刻的设计,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1 趁早“沉迷学习”系列本册
 
这是趁早出的一套学习类本册,我喜欢它的原因在于它对于“趁早行动”这个理念的完成度非常高,当然每一轮我都投了它。
 
如果单看每一个产品,这个本子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它用同一风格的设计、一目了然的功能把这些大大小小的本子,用时间管理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方法论,把它们串联了起来:比如康奈尔笔记法、一万小时定律。
 
这些从内容设计上都呼应了“沉迷”这个主题。
 
从外观设计上,这种可180度平铺的线圈设计,简洁略硬的封皮,护眼纸,以及灰色系文字印刷,让我这个特别爱写笔记的人觉得极度舒适,有种“你一直指引着我,但也不会打扰我”的感觉,同样呼应了沉迷这个感觉。
 
我经常在公号里分享各种学习,时间管理、写作记笔记的方法,但我其实非常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学习是反人性的。
 
人的本性一定是懒惰、时刻想休息想娱乐的。
 
沉迷游戏娱乐很容易理解,而沉迷学习系列的本子其实制造了一种反差,用非常舒适的设计,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学习后的成就感,从而沉迷于学习。
 
2 LED魔方定时器
 
这是让我前后观点转变最大的一款文具。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番茄钟原理,市面上也有许多把外观简单粗暴地做成番茄样子的计时器。
 
我觉得这款定时器的创新性体现在它把番茄工作法的核心内化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去做一个西红柿的外观。
 
番茄钟的本质其实是:要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内,尽可能地摒弃一切干扰,形成心流。
 
你设定一段时间,比如十五分钟,然后开始聚精会神的工作或学习,待到十五分钟后,可以再根据自己的状态选择是否需要再学一个番茄钟,还是选择休息。
 
常规定时器需要拧,而且走动的时候有滴答声,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一种干扰。而这个定时器既不需要拧,也没有滴答声。
 
它是正方体,每个面上印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代表相应的时间段,比如5就是5分钟,15就是15分钟。
 
然后计时的时候你选定一个面,比如“15分钟”,就把印着15那个面向上放,然后计时器中的重力感应系统就开始工作了,倒计时就开始了。到点就会发出轻柔的滴滴声。它让计时这件事变得非常简单,甚至可以单手操作。
 
我喜欢这个设计的一个原因,是它进行了大胆的“舍弃”。
 
它舍弃掉了让用户自由选择到底需要几分钟这个过程,而提前把定义好的常用时间段印在面上了,比如5,15,30,60分钟。
 
这样做的坏处,当然是无法适用于全部场景,但好处是,用户因此少了许多选择的烦恼,有助于培养固定的习惯。
 
我认为设计一定要敢于舍弃一些次要的,才能聚焦于你的主要“选择”。
 
我喜欢它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方块的设计让我想起骰子,也让我想到模块。时间本身是无形无状的,当计时器开启时,时间就被赋予了形状:方方的一个小模块。
 
当我度过了一个时间段,就完成了一个小方块——许许多多小方块堆叠起来,最终会建立起我们目标的大厦。
 
3 子母湘妃竹毛笔
 
这是非常出乎意料的一个设计,所以我对它印象特别深刻。
 
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很普通,甚至奇怪它为啥出现在这样一个评奖会上:
 
这不就是一管毛笔吗?
 
直到设计方介绍了里面的玄机:
 
有一次这个毛笔的创始人带朋友去公园玩,在湖边看到一个行者打扮的人在对着湖面画画,身边放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笔。
 
回来后创始人根据脑海中行者带来的灵感,做了这个旅行时也可以携带的传统毛笔:
 
它比一般的毛笔轻巧玲珑和短一些。
 
这根笔其实是母笔,把它顶端的透明牛角珠轻轻一拔,就能拔出藏在里面的更小的狼毫笔。
 
因为这个设计就像母亲惦念着孩子一样,因此笔的名字也叫“行者佑”,象征着游子在外,母佑子的意向。
 
毛笔是我们大家伙最熟悉对国货文具了。我自己自幼画工笔国画,对毛笔也非常亲切。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最缺少创新的一类文具,除了材质上的差异,其实几乎看不到这种功能性的突破创新。
 
虽然我对母子毛笔真正的使用场景是存疑的,但这种创意本身,和背后传递的意向让我非常感动,我也毫不迟疑地投票给了这款笔。
 
4 Sta夏克梁马克笔
 
这是Sta和知名马克笔画家夏克梁的一款联名作品。
 
大家知道我一直记录育儿手帐,之前的育儿手帐几乎都要用到马克笔来画。
 
而马克笔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红海,有非常多老牌的德国、日本、韩国品牌,也有许多国内的山寨但价格低廉的产品。
 
这款马克笔非常打动我的原因在于:它非常了解和懂得它的用户是谁、以及他们的使用场景是怎样的。
 
因此它勇敢地做了两大突破:
 
一是配色。
 
一般我们常见的24色、36色、48色马克笔都一定要覆盖鲜艳的颜色。而这套反其道而行之。
 
没有一支是高饱和的鲜艳色彩,全都是轻柔色系、偏灰调的色彩组合。
 
因为它的定价略贵一些,所以它明白用户不会是那些幼儿园、中小学上美术课的孩子;而是有经济能力、有审美、追求格调的更专业的创作者们。
 
灰调的色系,帮它筛掉了一批不合适的业余受众,而聚焦于更有调性的一批用户。
 
另一个改进是这个笔的笔头,侧剖面比常规马克笔要扁和长很多,有一个切面。这样画画的人只需要变换笔尖的角度,就可以画出粗细不一的线条——这是很实际的洞察。
 
这套笔的生产商原来是给施德楼做代工的,所以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用户的理解、对工艺的改观,其实是多年来生产线累计经验的结果。尽管都是一些“微小的革新”,但背后都有着深入的洞察。
 
埃托·索特萨斯的说过:“所谓设计,指的是从与人类的行动有关的人类学角度考察,并以视觉形式表现出来。”
 
我在出版书《把小日子收进手帐里》后,曾有读者曾留言,问作为文具大国,我们的文具何时才能不廉价。
 
但事实上我们国内的文具设计也在崛起。
 
我国绝大部分文具是非常廉价的,一支笔一个本子才几块钱,对于品牌方可能卖一支才挣一两块钱,这样微薄的利润,决定了整个行业不是“赚大钱”的买卖。
 
可文具对于我们的日常陪伴又是非常多的。从幼儿园小学起,一直到工作步入社会,我们离不开文具,好文具带给人的幸福感又可以非常强烈。
 
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就是要用微薄的利润,去不断驱动细节的创新和改进,让每个用它的人,离理想中的幸福感能更近一些。
 
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生产的笔和本子都以卖得出大量作为目标,而如今我们已步入“多样化时代”。当文具基于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使用场景,乃至我们的微妙心理展开设计时,这些廉价的小东西将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