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我身边很多人在看家庭剧《小欢喜》。小欢喜讲的是三个面临孩子高考的家庭发生的故事。
 
这个剧因为涉及教育的主题,恰好出发了我平时关于学习、关于教育的零星想法,和大家分享如下:
 
1 教育就像种树,越早开始越容易。
 
扶正树木最好要选幼苗的时候,不但容易,亲子关系还和谐;千万不要早年当甩手掌柜,等孩子都十六七岁成型了才去硬掰。
 
《小欢喜》里有一对父母,被称作“空降父母”:爸爸是区长,因为工作需要,夫妻一直在外地,孩子从小寄养在舅舅家,物质上丰衣足食还有豪车开,但亲子关系上一直是缺失的。
 
当两口子意识到高三很重要,回来想要陪伴孩子,改造孩子的时候,引发了孩子激烈的反抗。这种情况现实里还挺常见的。
 
海清演的母亲也令人很有感触:
 
她的儿子是一个性格积极阳光、慷慨友善,但成绩比较差、爱好很多的“学渣”。海清平时一家三口很和睦,海清也很爱护孩子,但对孩子只有一个要求:高三一年,你给我把成绩弄上去。
 
于是引发了几次冲突,一次严重的争吵里,儿子质问她说:为什么在你眼里我都是缺点呢?我以前考最后一名,现在我不是最后一名了,已经是中流了,你还不满意?
 
这又是很常见的一幕,我们自己当年上学时也经历过。
 
海清的做法,就好比孩子们一起长跑,跑最后一圈的时候,奔上去给选手送个运动饮料——有效吗?
 
可能比不喝有点儿效果。但总体而言不会有太大效果,因为太迟了——大局已定。
 
我很早以前看过一本畅销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其中有个观点因为认同,所以印象一直很深刻,大致意思是:
 
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培养好习惯,打好亲子之间的信任基础,未来再教育,就会越来越轻松;反之,小时候习惯不好,根基不行,后面出了问题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问题不但难以解决,还会越来越多。
 
2 大部分家长因为自己不善于学习,所以对“努力”的理解比较肤浅。重视量的积累,不注重效率的提高。
 
小陶虹演的宋倩,人设是中学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按理说应该很懂得学习。
 
她女儿英子已经是班级第二名了,她依然不满足,对英子的要求是努力得第一,还要
 
“利用好每一分钟”。
 
比如她觉得英子休息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背背英语单词,刷刷数学题。
 
当然剧本要有夸张的成分在,但可以看出宋倩对于“该如何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点的理解是很肤浅的。
 
在她的认知里,只要孩子像个机器人一样,除了睡觉吃饭,所有时间都马不停滴地学习做题才是正确的,就能提高成绩。
 
这是过于重视“量的积累”。
 
真正投入过高密度学习的人都应该有切身体会:当大脑高负荷运转了一段时间后,是必须放松一下、好好休息的。
 
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绝对是金句。
 
往往越是好学校、有经验的高三老师,甚至会在学习间隙轰孩子出去锻炼一下,透透空气,换换脑子,或干点儿别的事儿放松下神经。
 
因为如果学习没有效率,或者效率一直在下降,光不停投入时间是没有用的,换不来想要的结果。
 
3 好父母总是替孩子干得太多,而要求得太“窄”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就像小陶虹、海清扮演的妈妈一样,替孩子打理好一切,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得好好学习。
 
父母不需要孩子做家务,不需要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不需要孩子担心钱的问题,甚至生活中吃饭吃水果的小事儿都包办到最后一个细节,孩子连水果皮都不会削。
 
但其实孩子从上了中学起,往往就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了。
 
他们渴望参与家庭事务,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社交,甚至希望参与到家庭以外的社会分工中去,因为这些也都是成长必需的一部分。
 
电视剧中一幕很有意思:
 
陶虹扮演的妈妈因为女儿英子在科技馆的航空演讲很成功,感到由衷骄傲,但又怕耽误女儿学习,所以自己琢磨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家里办个航空展,这样女儿就可以在家里当展览讲解员了。
 
女儿一听就惊了:“啊!?那多傻啊!?”
 
看到这里,确实有点儿滑稽的可笑:妈妈是一片苦心,但没有意识到她女儿做的这些“无关高考成绩”的事儿,恰恰是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技能:
 
有演讲能力,有自信心,有责任心承担讲解员的义务工作,正是高综合素质的体现。她对于女儿成绩的“单一要求”,不是不对,而是太“窄”了。
 
著名的故宫讲解员朋朋哥哥,当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说不定电视剧里的英子也有这样的潜质。
 
4 “为之计深远”的父母,往往在家里更招孩子讨厌
 
这个剧里,沙溢和黄磊扮演的两个爸爸们,都比妈妈们受孩子欢迎。
 
因为爸爸对孩子都比较依从:
 
孩子想玩就陪玩,想聊就陪聊。不想学习就不学习。不像当妈的那么招人烦,老母鸡似的成天追在身后一会让学习一会让吃东西一会又发火了。
 
比如海清和黄磊演的那对夫妻,全家上下只有妈妈特别操心高考。儿子搞摄影、弄直播、追女孩。而自己的老公呢,总陪着孩子一起瞎玩,出主意给班主任送什么乌龟当礼物,最大的兴趣是去逛花鸟市场。
 
没有孩子会不喜欢这样温和的父亲。
 
就像孩子还小的时候,你家里那些无需带孩子、只偶尔带着礼物来看孩子、陪玩一下的亲戚,肯定是最受孩子欢迎的。
 
像我这种会突然在儿子玩奥特曼的时候提醒他:“今天要抽十分钟念英语故事哦~”的妈妈是他最“厌烦”的。
 
不过我们的古人很早就说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一个家庭里,谁能为孩子计深远,谁才是更爱孩子的那一个。
 
但又往往容易因为管得细,管得多,肯定更容易和孩子发生冲突。如何在“不管得过细”和“不放纵溺爱”之间把握育儿的度,是需要极大智慧的。
 
5 长期来看,孩子都会是自己父母亲的翻版。
 
大部分人会总会经历年轻时拼命逃离,成熟后却变成了父母的过程。
 
我们的性格、态度、人生的重大选择上,不可避免地会烙上父母深深的烙印。
 
父母的日常举止,对待家人的态度,对工作是否敬业,生活流水账中一分一毫的细节,都会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刻录进他们人生轨迹的程序。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承担的育儿角色,一半是在每天对孩子的耳提面命中达到的;
 
而另一半,或者说多一半,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不断进步完成的。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