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151篇原创文章。作者温言,公众号ID:wenyanhello。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商学院(LSE),职场写作者。本文选自新书《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第一次冒出想做自由职业者的念头,是我从第一份工作辞职的时候。
 
当时脑海里自由职业者的形象,就是以前工作时接触过的Freelancer咨询顾问:
 
他们虽然暂时受雇于某个项目,但主要为自己而工作,灵活度自由度都很高,完全可以每年只工作三四个月,然后有大把时间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多么令人向往啊!
 
那时自由职业的概念尚不普及,可以选择的自由职业也不多。
 
所以“自由职业者” 这个念头虽然冒出,但刚刚萌芽就被我自己掐掉了,原因也很简单:我对自己的自制能力存有极大的怀疑。
 
比如休假的时候,我自己设计的生活状态是:
 
七点起床,去健身房游泳一小时,做家务一小时,然后开始写东西或学东西;
 
中午休息一小时;
 
下午继续学或者写;
 
晚上五点做晚饭或和家人一起休息,
 
十一点睡觉。
 
但实际的生活状态却是:
 
快到中午才起,随便吃一点东西……
 
打开电脑,东看看西看看已经下午一点多了……随便塞点东西当午饭……一直说服自己写东西,写了半个小时累了,一路玩到晚上……在后悔中度过了整个晚上,然后夜里十一点半开始用洗衣机咣当咣当地洗衣服……
 
不工作的时候约束少了,奇怪的是,做感兴趣的事情的时间反而变得更少了。工作的时候,我总能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去旅游、学习和写东西的人——可在自由状态下,我反而成了一个非常懒散、无所事事的人。
 
于是当时的我暂时打消了“自由职业”这个念头,但“自由职业”像一颗种子,始终在心底蠢蠢欲动。总体而言,每当我在职场上遭遇困境和挫折的时候,这个念头就会“peng”应声而出,像被施了咒语一样。
 
当然和最开始的时候不一样的是,后来我结婚了嘛。作为已婚人士,又是女生,我觉得理所当然会在事业维度上宽容一些。
 
好多次,我一边装模作样地做着家务,一边试探老公:“哎,我每天都把家打理得舒舒服服的,你觉得怎么样啊?”或者
 
“我辞职回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你会不会特别有幸福感啊?”,或者
 
“如果我当自由职业者,你会压力很大吗?” 
 
——就这样断断续续问了好多年,得到的回答都一样:“只要很多年以后,当你的朋友同学们都各自有所成就了,你自己别患得患失就行!”
 
就这一句“自己别患得患失”,让我一次又一次打消了这个念头。
 
很多时候,我确实是很讨厌工作,觉得工作束缚了我,不自由,已经不能带给我更大价值了——但自由的代价如果是“落后很多”,我又觉得不甘心。基于对自己的了解,我觉得未来的自己肯定是要患得患失的。
 
 ▼▼
 
这些年虽然一直在工作,但“自由职业”几个字始终盘桓在我心头,发出甜美的诱惑气息。
 
怀着“一定要成为自由职业者”的想法,几年来,我一直毫不间断地收集着网上的各种信息。每一个自由职业者的分享帖和经验帖,我都会点开仔细看然后收藏,每一个问答、微博,他们的疑问、困惑、自由职业后的喜怒哀乐,我都会follow到底。
 
我还会特别“厌气”地去挨个追问身边正在自由职业的朋友们:
 
“喂,你今天都干什么了?”
 
“你的产出稳定吗?”
 
“有没有后悔哇?”
 
“你觉得自由职业让你最不满意的一点是什么?”
 
后来国内论坛的帖子被我看完了,我还会跑去海外论坛上,去刨国际自由职业者们的帖子。
 
比起以前那种坐在家里空想,这些现实中自由职业者们的喜怒哀乐,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看待自由职业这件事。
 
在我看来,每个希望当自由职业者的人,都有三个基本问题要回答,它们决定了你能否成为自由职业者。
 
在此基础之上,还有三个更深层面的问题要回答,它们决定了自由职业能走多远。
 
 ▼▼
 
第一个基本问题:自控力。
 
一个成功的自由职业者,最好拥有强大的自我掌控能力,包括对时间和精力的规划,包括能权衡管理个人健康和职业的关系。
 
其中翘楚当推村上春树。在那本《当我谈论跑步时我在谈论什么》中,他说:“我作为一位真正的严肃作家的生活,始于开始跑步的那一天。”
 
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恪守作息,“系统化”地生活。
 
写书时,他早上五点起床,工作五到六个小时,吃午餐,下午跑步六英里,之后读书、听音乐,晚九点准时就寝。
 
有粉丝问马伯庸,作为全职作家,每天是怎么安排的?
 
马亲王回答:
 
早上八点起床,去附近吃早餐,然后去游泳健身一小时,步行去咖啡馆,集中精神写作,除了中途吃午饭,一直写到傍晚五六点,晚上时间陪家人。
 
可见“规律的作息,和保持身体的健康”,是自由职业者需要直面解决的首要问题。
 
自由,是指脱离了他人控制的自由。但相应地,自由一旦掌握在自己手里,就需要更为强大的自律和秩序来掌控生活,否则便会轻易陷入碌碌无为的惶恐中。
 
第二个基本问题:你手里可有能养活自己的收入来源?
 
这个来源,无论是码字、画画、教课,还是卖货、接项目,都不能是拍脑袋临时决定的,最好在你还拿着工资的时候,就已经验证过它可行了。
 
以我为例,如果我是自由职业,可以考虑的就是写作这条路。但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是为人撰写专栏的稿费,还是出版的版税其实都不足以自给自足。
 
和写作相关的还有另两条出路:一个是成为网络作家,一个是靠写软文赚钱。
 
前者有频率和产量的要求,一个已经大红大紫了的网络作家朋友给我算过一笔账:如果你现在开始铺文,手里最好已经有了十五万字的粮草再开始,否则后期就可能面临断炊的危机。
 
而软文呢,谈不上真正的写作。软文能带来多少收入,和文章的质量如何关系并不大,有价值的其实是渠道。
 
如果你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同时是网红,那么软文费用可能在几万,但这个钱,不是写作的钱,而是买你粉丝点击量的费用;如果你不是网红,只负责“写”这个制造环节,这个费用可能也就是千字几百的价格。
 
这笔账算下来,其实非常令人沮丧。财务上理性地衡量自己能赚到多少,是让自由职业者认清现实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实中许多自由职业者的状态,其实是多元化生存:既写软文,也搞创作,再开个规模不大的网店,如果还有时间再接个零活什么的。
 
第三个基本问题:有没有做好对自己的保障工作。
 
自由职业者繁荣的社会,往往是经济发达、贸易自由、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健全的社会。
 
我在英国碰到过一个女孩子,因为学设计又喜欢做手工,每年靠设计贺卡、包装纸,Etsy上卖点卡片纸袋的定制小东西,就过得很好。
 
作为一个手工爱好者,我再怎么羡慕她,也从未敢想过做手创方面的自由职业者。
 
她所在的环境:社会化分工精细化、法律环境和文化氛围高度尊重创意、尊重版权,她的一张贺卡可以卖到5.5英镑(折合人民币约55元),也不用担心有人会骂、会山寨、会偷偷加印。
 
此外她即便今天做着贺卡,也不用担心自己将来生了孩子后子女的教育问题、老后的医疗问题。
 
而国内我见过的自由职业者,有些生活阅历的,还知道自己去把档案,找个地方托管一下,去给自己缴纳个基本的保险,闲钱规划做个理财;
 
很多没有阅历的年轻人,做了自由职业以后,就把这些都不管不顾了,仿佛人生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再不用考虑将来怎么办。
 
 ▼▼
 
以上提到的三个基本问题,其实还只是门槛级的考虑。真正让我暂时放弃做自由职业者这个想法的,其实是接下来的三个“高级的痛点”:
 
痛点一:如何平衡输入输出?
 
网上经常出现的关于自由职业的问题包括:
 
我们会与世界脱节吗?
 
社交关系断裂了怎么办?
 
灵感枯竭了怎么办?
 
会不会再也回不去职场了?
 
可见输入输出的平衡,才是每个自由职业者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人所谓的价值,也无非是通过“输入、输出”之间的差异,来体现和衡量的。
 
我至少看过十多位写作的自由职业者回答“怎样增加自己的输入”这个问题。大部分回答都只能算差强人意——他们会说靠“多看书”“多思考”“主动拓展新朋友圈”来解决,这些不能说不对,可要看怎样衡量。
 
比如我,“多看书”“多思考”“主动拓展新朋友圈”是我在工作中就始终在做的事情。那么我考虑的就不应该是,我在自由职业后,还能不能“多看书”“多思考”“主动拓展新朋友圈”;而应该是自己能不能以两倍、三倍的速度去做这些?
 
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个人输入的速度其实是在衰减的。
 
我觉得在个人输入这件事上,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希望做自由职业者的人,现实里,往往都有些“独”。
 
以前工作的时候,你可能还能被迫交际和拓展下社交圈;做自由职业者了,你真的能说服和驱使自己去不断拓展人脉,与更多新朋友结识吗?这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再看输出问题,这是困扰我的另一大难题。
 
在看了大量中外自由职业者的案例后,我发现大部分人输出的频次和产量其实都很衡定,又因为没有团队协作和组织工具上的创新,便不太会有突破性的飞跃。
 
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卖货、写作、做设计,还是写策划案,都是输出才有饭吃,不输出就没有饭吃。
 
除非你从事的自由职业是金融等行业,否则你就得像出租司机一样,风吹日晒都得出车,出车才有钱赚,不出车就分文没得,还要自己出钱去cover成本。——你的所得,直接反映了你的耕耘,没有杠杆效应,没有所谓的睡后收入。
 
而以前工作的时候,却不是这样——即便你的能力、才华、出勤率和产出都没有任何变化,随着资历增长、升职、跳槽、公司上市,所得的报酬是增加的,休年假、病假,工资也照发不误。
 
那么自由职业者有没有可能让自己的工作也产生杠杆效应呢?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高级痛点了。
 
第二个痛点:如何往产业链上游走?
 
我见过一些自由职业者获得了杠杆效应,播撒种子后,即可坐等“睡后”收入的,但是这样的自由职业者,共同特征是他们必须要往产业链上游走。
 
前面说过那个爆红网络小说作家曾经在年赚百万的时候,仍然极度没有安全感。
 
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
 
尽管我今天随便写个剧本写个散文集都有几十万收入,可是,这些都是别人给你机会你才有得赚;明天名气被消耗光了、粉丝长大了,不再有公司给你机会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有收入。
 
她那么年轻就能看得那么深远,令我非常佩服。
 
以后几年,她确实一直努力在向产业链的上游走,影视这条线很难走,就往文化出版上游走,去年终于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签了几个人气不错的小作者,觉得总算安全了。可是另一方面自己变成了“老板”,又不那么自由了。
 
我们看看大部分自由职业者所赚的钱,要么是卖货所得,要么是卖服务所得。
 
越是自由职业的事,越是乙方的事,比如提供咨询服务,提供企划方案,提供设计稿,提供作品、剧本。
 
别人给你活,你才有得干;干了活,还得别人按时给你结账,你才有收入。
 
所谓往中上游走,其实就是尽量摆脱纯乙方的地位。
 
你是做货、卖货的,就要尽量自带渠道;你是提供服务的,最好还能制造需求。
 
张佳玮说过,所谓自由职业,就是小范围内,你享有一定的自由,但也得担一些风险,可在大尺度上,你并不那么自由。
 
张公子作为知识型网红,考虑其人气和粉丝购买力,可谓有才华又有渠道,尚且这么说,其他只有才华没有人气,或二者都没有的自由职业者,处境就更加艰难且不自由了。
 
第三个痛点:越是长久的自由,越要求身心的宽度和广度。
 
或许这一点才是真正让我暂不考虑自由职业的。身边不少朋友,都亲身经历了工作—自由职业—重返工作—重返自由职业的纠结。像这篇文章 世间越简单的快乐,享受时对我们的要求越高 里提到的,那些规划起来很美好的小确幸,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胸怀和积淀,能充分享受的。
 
 ▼▼
 
我的豆瓣友邻@迷宝对自由职业的描述是:
 
可以有独立的空间,属于自己的时间,再不用和讨厌的人打交道,想干啥就干啥,想穿啥就穿啥;旅行不用年假,不高兴出门可以在家宅一礼拜,不用赶上下班高峰;去健身享受包场,回来路上慢悠悠地逛超市,不用积极地买东西,用一整天煲一锅汤,然后像个真正的女主人那样欢迎先生回家……
 
可我的疑问是:当全职太太也可以这样啊?干吗非要标榜自己是自由职业者呢?——因为大部分希望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其实都不希望自己只有自由,没有价值。
 
自由职业者的关键词里既有自由,还有职业。前者是对自由的向往,后者是对价值的需求。所谓的自由,是指能保持选择的能力,能去做想做的事情。没有人会希望这个自由是短暂的,因此所谓的自由,必须要靠价值来不断滋养。
 
如果定义自由职业者的理想状态为:受雇于自己,既创造价值又身心自由的人,那么历史上许多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其实都是自由职业者。那些精神上无法与自己长久和谐共处的人,是无法成为稳定幸福的自由职业者的。
 
在自由职业这件事上,每个人追求的都应该是长久自由,而不是用暂时的享受去透支未来的自由。
 
如果你在按照以上思路思考之后,仍然郑重其事地决定做一名自由职业者,那么希望你可以在这条路上,向着真的快乐和自由走得够深够远。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