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年前,我一个朋友通过猎头换工作。
猎头听完他描述的理想工作后,给了他一个建议:“先别找你心中理想的工作了,先找能迅速补齐现有短板的工作。 ”
朋友和我说:“这个猎头非常厉害,给的建议很中肯。”
 
好工作不容易定义,而他现有履历中缺什么一目了然,在人才市场的低迷期赶快补齐了短板,等到形势回暖立刻身价还能往上努一努,比茫然地碰“好工作”要靠谱。
 
 
2
 
和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前同事聊天。
她说她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许多刚工作的年轻同事眼里,衡量好工作的标准往往不再是光环了,还有这份工作是否有趣,以及它和自己的方向是否契合。
我们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客观原因是:十几年前大家都觉得的好公司,许多已经不再是“好”公司了;而今天人们公认的一些大公司,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让人很难就评论说这些是好公司。
 
一言以蔽之,这些年来,人人称颂的好公司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在提及某个公司的时候,也不再简单地用好坏来区隔,而是另有一套标签:比如大、小;外企、私企;互联网、能源、金融;体制内、体制外;传统企业、创新企业…
 
但不同人对这些标签的接受度是不同的:
老一辈人的观念里,还是有“好工作”。好工作包括:稳定、有面、能够发东西(福利),说出来很多人都知道。
我们这一代的好工作,更实惠一些。比如比起好名头,薪酬福利如何更重要;再比如比起光环,一份工作实际做什么、是否契合更重要,还有许多具体而现实的因素:职责如何,前景、趋势、价值。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可以发展为事业的东西,才能值得被称为好工作,否则就只是混口饭吃而已。
 
下一代更有意思。许多大学生谈论的不是“好工作”,而是更直奔目标。比如“怎么挣钱”“怎么做自己喜欢的事”。至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有些依靠工作,有些根本不依靠传统意义的工作来完成。工作,归根结底,也就是手段之一而已。
 
3
 
之前有一个新闻,某总监从一家极大的互联网公司离职,这个外人看起来近乎完美的职业,他离职的理由是:怕有朝一日自己再也无法适应其他工作了。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是每一份“好工作”的衍化路线: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希望能两全,后来发现往往是双刃剑,最后你发现其实是南北极,而我们总是在南极北极间不停地切换着自己的想法。
 
2018年,我还有几个朋友离职换了工作。因为换工作,都还和父母闹得不太开心。说实话,即便站在同龄人的离场上,对他们的选择可以理解,但也挺出乎意料的。比如其中一个人所在的企业,人员流动性不会高于1%,他也不是事业型的,大家都以为他会待上一辈子。另一个索性跑去开了自己的一家店。
 
我也很疑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代巨变折射在个人身上的反应;还是仅仅是我们的年龄到了,大家想要去寻求自我了。
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在那个朋友新店开张的同时,他曾经的企业开展了全球裁员行动。他原本所在的团队受影响巨大,那些当初劝他留下的人又都反过来夸他未卜先知。
有句老话叫良禽择木而栖,但很多看上去参天的大树我们也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我们总寄希望于可以依附在某个庞然航母上,尽管大多数时候,这种依附关系已经靠不住了。
未来越来越只能依靠自己。
 
4
前几天和一个在做教育的同学聊天。
我提到国内最近几年爆发的行业里需要用到的核心技能,在大学教育中都没能学到,甚至现有的大学里压根没有相关专业可供学习。
朋友说未来的教育一样会如此:我们孩子毕业后所面临的就业市场,是我们这些自诩为职场老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那时候的高需求工作,在今天一定都尚未出现。想必到了那时候的好工作,也与今天有着极为不同的定义。
 
不是好工作越来越难找,而是“好”的定义越发多元,抛开好不好,工作的迭代更加迅速。
 所以朋友劝我说:“ 别为孩子瞎操心了。好工作的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