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春节,我表弟正式宣布:
他们夫妻二人经过慎重思考,决心要丁克,我的家庭群一下子炸了……
 
我姨和姨夫火速定了机票,继续谋划他们的环球旅行;其他姨忙着约他们后续的同游行程;我妈忙着把消息传给其他人。我姥姥很淡定,发话说:“反正你们自己决定,我不操心…… ”
 
最受打击的反而是我:这意味着我家的娃再参加家庭大聚会,再也享受不到我小时候那种被同龄兄弟姊妹们包围、大家一起聊天一起疯玩的乐趣了……
 
 2
 
和身边的朋友聊起这事儿,大家都挺惊讶:
“你家人心真大!”
“你们家长辈们都太奇葩了!!”
 
好吧,对比那些无处不在的“长辈亲戚的逼婚催生”的帖子,我家是挺“奇葩”的。
但仔细想一下其中的原因,有家庭成员的先天因素,也有后期成员间多年来彼此磨合,形成的认知统一。
  
首当其中,要归功于我家家庭成员中超高的职业人群占比。 
我家年龄最大的“家长”——我姥姥,也勤恳工作了一辈子。
她女儿,我妈和几个姨,也都是一直工作到退休。
 
虽然大家从事的职业性质不同、所在的机构背景完全不同,但对于打工者身处职场江湖中的酸甜苦辣,都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
 
当然,我家每一代人也会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工作、家庭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比如我姥姥,就特别见不得我妈我姨这辈抱怨工作中的问题,在她意识里,工作肯定都会有问题,但个人需要信任组织。
我的几个姨呢,又都因为自己坚持工作的缘故,特别强调女性要有“事业心”,坚定地反对女生因为结婚生子就辞职。
到了我这一代,不仅换过好几份工作,还裸辞过。我也特别理解支持那些为了照顾孩子当家庭主妇的朋友们。我和几个弟弟,也都没有上一代那么看重名片上的那个title……
 
但总体而言,我家几代人当中,虽然有观点上的差异,却没有那么大的认知鸿沟。因为每一个家庭成员,无论年龄大小,对于兼顾事业和家庭,所要经历的种种艰辛,都有切肤体会。
更为现实的一点是,我妈和几个姨年轻的时候,就是自己既忙工作又照顾家庭的。所以她们没人有那种“心甘情愿帮子女带娃”的情结。
 
“有困难,我们可以帮助;但如果选择了生孩子,你们就得自己负责任。”是我家上一代常说的话。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在我家,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我姥姥九十多了,活动能力有限,但也有自己规律的生活和要定期参加的社区活动、要见的老朋友。
我妈和几个姨,退休了,也有各自家庭要照顾的杂务,和自己的爱好要追求。
比如我姨,从我弟上大学起就和姨夫一起四处旅游。后来国内不过瘾了,路线延伸至海外,再往后干脆甩开旅行社,自己定计划。刚开始也喜欢买些游客专供的纪念品,后来去的地方多了,自然就越来越偏“技术流”,开始学习摄影,挑战一些更小众但有趣的路线……
上一代人自己直观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感受,成为了他们和我们之间,彼此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的一个基础。
 
第三个重要的因素是:在我家上一辈的观念里,没有“养儿防老”这一说。
在他们看来:养育,就是一种双向的陪伴;至于养老,就是靠社会兜底下限,靠自己撑高上限。
 
 
当然以上三点原因,根本上都得益于他们自己生活在大城市里、也常年工作。因为自己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所以观察到社会的巨大变迁:
好单位也会裁员;
政府机关也会瘦身;
结婚的也有离婚的;
有儿子的也有无处安身的……
 
都市生活的多样性,让他们领悟到:结婚也好,生孩子也好,无非都是漫长人生马拉松中的一环链条。
就像以前盼着孩子快快长大,长大了考进大学一样。等真正进了大学,才发现后面还有实习、考研、毕业、找工作、换工作等等一连串的重大抉择等着。
——所谓人生大事,都是新的起点,根本就不是什么一劳永逸的终点。
 
3
 
以上几条,是属于“命”的因素,是无法选择的一个家庭的价值观。不过在这些先天性的“长辈”因素后面,也有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人为因素”。
 
首先,我家有个原则:谁动口,谁动手:大家可以相互评论,甚至可以相互盘诘,但你说了,你就得帮着出解决方案和落实。
 
我上学的时候,对未来的规划浑浑噩噩,我妈批评我就嫌烦。于是我小姨就来和我聊,聊完还把她建议的教材、磁带都配好了买来给我,用来实践她的建议。我弟当年想辞职律考,我觉得不妥,于是找来自己的朋友给他分析和“现身说法”。
 
这些年下来,不同代际之间也会有叨唠和建议。长辈,可以仗着长辈的身份教训小一辈——但没人能光说不练。你如果对我不满,你就得参与共同建设。不欢迎只说空话的业余评论家。
 
 
其次,年轻代的兄弟姐妹们,会主动在家庭群里和上一代沟通。
我们会经常未雨绸缪地,转一些“反诈骗”“新圈套”“新风险”的信息家庭群。每当重大社会舆论新闻出现时,我们也会利用各自所持有的知识、信息,去家庭群里给长辈们讲解。
这个讲解,是真的讲解,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训,不是那种冷嘲热讽,也不是那种“反正我说了你们也不懂,就知道信谣传谣”的鄙夷。
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这事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有些说法是谣言,错在哪里,背后的利益链条是怎样的。
 
这些沟通是平等的,主动的。而不是以占据了信息高地、知识高地后,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按我弟的话来讲,就是:如果你不希望你自己家后院的舆论高地被SB占领,你就要先于SB去占领。
话糙理不糙。
 
当一个家庭的成员间有许多其它话题可以讨论交流时,“婚姻与生娃”就不会是唯一的话题火力点。
相反,当一个家庭的不满和信息拥塞多了,那些不满就会寻求突破通道。而对于常年见不到儿女的父母而言,可能最直接、最精确制导的方式就是催婚催生。
其实很多时候,背后的缘由真不一定就是结婚和生娃,也往往是父母那一辈发泄不满、引发你注意的一种方式。
 
 
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则是:你一贯展现的是怎样的姿态,别人就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如果你展示出来的就是“弱者”姿态,或当你物质生活上很拮据时,你其实很难反抗父母们的做主和安排。
平时那些有意无意的吐槽与抱怨,比如大城市打拼十分艰辛,生活成本特高,买不起房……到了逢年过节,就极其容易成为长辈们的箭矢。
如果你已经活出了独立的一面,能够担当得起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那么对方的言语再挑衅,再充满嘲讽,其实也无法真正伤害到你。毕竟在人员混杂的大家庭里,大家也同样喜欢挑“乖巧懂事的弱者”下手。
 
 4 
 
听说我家的奇葩事迹后,也有一些朋友问我他们该怎么回应父母的催生或逼婚。
  
但我想来想去,我这里其实也没有答案。我上述说的所有经验,其实只适用于一部分场景。
而更多的回家过年的种种不适和排斥反应,是几代人之间不一样的见识、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价值观不可调和的矛盾。源自已经步入都市快节奏生活的个人主义、小家庭主义,和还坚守于缓慢农耕土壤中、血亲大家族之间的冲突。
 
 那些来自家乡父母一辈人的催婚催生,之所以也总在刺痛回乡年轻人的神经,无非在于它更能利用观念差,扭曲放大城市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让都市工作生活中各种面貌的具体焦虑和不如意,都用一种“还不如结婚生孩子”来扭曲地概括。
 
许多对亲戚和长辈的愤怒,除了厌恶这种粗暴的干涉之外,本质上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不满。
这种对自己还不够强大的痛感,以及在“老家”和“新家”之间观念不同造成的撕裂感,也不会因为年龄增大就逐渐消失。
 
往大了说,“逼婚催生”的声音会越来越少。
因为再熬几十年,等我们这代人都变老了,把上面一两代人熬完,我们再回老家的时候,关心的事、打听的事肯定会不一样了。
因为年轻一代总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自我”,最终完成“群体”向“个体”的转移。他们会习惯于流动,习惯于变化,习惯于不平等,对所谓的“依附”和长久的稳定越来越失去信任,同时越来越倾向于相信自己和活成自己。那种血亲的牵绊终将让位于以个体利益诉求。这是历史不可阻挡的进程。
  
但对于微观个体而言,我们这代人中那些从乡土和小镇迁移到城市的“城市一代”青年,一定是始终痛苦而割裂的。
观念意识差别,再加上社会结构不同,年轻一代难免遭受家庭关系的压力。而上一代和上上代的家庭是个人无法选择、也很难改变的。
这种“被牺牲一代”的痛苦,以及“被最亲的人不能理解”的感受,只能吐槽和躲避,无法治愈。也就注定了大部分人,只能背负着这样的家乡和问题生活下去。
 
唯一可以选择的,就只有让我们自己的下一代,或下下代脱离这种被逼婚催生的魔咒。当然,前提如果你选择生育自己的下一代。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