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不少大号(比如一条)转发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低物欲、拼命存钱,他们在35岁提前退休》。

文章里介绍了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FIRE运动”。

 

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Retiring Early的缩写。即财务独立、尽早退休。FIRE有“解雇”的意思,这种运动也确实暗含着“解雇自己老板”的意思。

这项运动初始于美国,追随者通过降低物欲、过极简的生活,来迅速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早早在30岁出头就退了休,过上了低物欲的闲适的生活。

 

所以这个运动要逃离两件事:工作和物质消费主义

 

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由MIT麻省理工学院学者WilliamBengen提出。他分析了美国过去75年来的股市和退休案例后,归纳出:

“只要在退休第一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之后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率微调,即使到过世,退休金都花不完。”

 

 

那么怎么才能提前退休、过上无忧无虑的极简生活的呢?

 

我来为大家总结提炼一下:这种方法的基本逻辑拆分为两个阶段:

1拼命存钱阶段:无论赚多少钱,都要过极简的生活,以求储蓄率达到50%甚至更高,快速完成高储蓄(就是攒钱啦)。

2退休后低欲望生活阶段:当你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后,就可以退休了。这意味着你要继续过低物欲的生活,同时已有的存款要进行一些安全、稳健的投资,从而每年能获得4%左右的收益。又因为你的花销也不超过4%,所以收支平衡——可以一直这样维持下去。

 

原来的文章里指出:

在美国,“FIRE”的追随者大部分是男性,其中很多人从事科技行业、工程师类型,他们会计算未来40年的复利,或是低成本指数基金、房地产出租的投资回报率,从而保证自己能获得4%、甚至高于4%的收益,从而践行提前退休的低物欲生活。

 

尽管这项运动起源于美国,但国内也兴起了一批实践者,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实践着这种方法。

原文的报道里,采访了三个不同背景、不同属地的35岁前退休者,并描述了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方式。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原文报道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的模型还是相当诱人的。

至少对我这种还需要靠工作养活自己、却又有着丰富业余爱好的人而言,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相信对绝大部分正在读这篇文章的朋友们,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于是,这个周末,我认真地和身边朋友们讨论了一下这种“诱人”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可行。

以下是我们热烈讨论后得出的三点结论,分享给大家在践行之前参考:

 

首先,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论模型,是建立在收益率能始终高于通胀率这个假设基础上的。

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状态,现实往往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即便你维持一贯消费水平,每年挣4%,花4%的时候,也有很大概率,你原本消费的东西会越来越贵。

 

在我国,还有某些物品消费增长完全不匹配通胀的。

比如说房子。当然,可能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人都已经有房子了。但这后面还有两重要考虑大额支出的东西:疾病和养老。

今天可能大家觉得教育资源很稀缺,特别是优质的教育非常昂贵。但我觉得10年、20年之后,养老和医疗只会更加昂贵——因为它们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一种稀缺、且供给不足的状态。

 

 选择了提前退休的人,必须要提前做好这种打算:随着你年龄的增长,有可能未来你的生活和养老,都必须只维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标准上。也就是采访文章里所提到的“低物欲”生活。

 

但是呢,低物欲不代表花销就一定低。比如你可能是一个很省吃俭用的人,一旦生病,花销可能会比一个大手大脚的人还多。

所以说“低物欲”,在你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是一种简朴生活理念的主动选择。而到了有很多疾病和突发状况的老年,这个很低的标准,就变成痛苦和折磨了。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到在国内,照搬美国MIT学者算出来模型的可行性。

 

FIRE的理论模型,是基于美国社会的基本指标和常规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

 美国不是我们这种爆发式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社会里,普通人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意外,美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也和我们有很大区别,一般而言,各项生活成本也不会再有这种指数级的增长。

 

更重要的是:美国学者在计算储蓄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大量的商业保险之类可以覆盖的受益或补偿。而国内,很多家庭是没有这个对等体系的。

在我们社会里,大部分人只有社保、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即便有人买商业保险,通常投入和回报都比较低。

 

按照模型,让这种“理想生活”滚动下去的前提是,每年都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获得4%的收入,4% 的支出,同时这个本金的规模不能减小。否则可用的资金池就会越来越小。

 

每年都保证自己能同时完成这三个条件,并不简单。假如有个突发状况,让你支出不得不超过了4%,那你如何去填补超过的部分呢?

 

可能有人会说:万一不够了,再通过打零工挣钱呗!

并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希望能远离劳心劳力工作的,特别希望不再操心。一旦发生需要打零工才能弥补缺口,未来就会有更多的焦虑接踵而来。这种精神上安逸的状态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更何况年轻时随便找一份工作很容易的;年龄越大越困难,这里面有别人的选择问题,也有自己的选择问题。

 

 

第三,这种生活方式还有一重难度就是:低物欲、提前退休,是否能真正指向幸福的生活?

 其难度在于:从中短期而言,它或许可以带来幸福;但从更长期而言,真的能获得内心平静么?

 

我相信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无论是什么背景、教育状况、工作经历,从心底里,是需要通过与外界的不断接触、不断交换价值,来完成自我价值认同的。

我曾经在一篇旧文里《这世间越简单的快乐,享受时对我们的要求越高》论证过:

 

想要通过小确幸,长久而稳定地追求幸福,需要非常宽广的胸襟以及极高的精神境界的。

 

当然还有朋友争论说:“这些人只是不再被强迫工作而已,他们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点——因为FIRE强调的就是低物欲的退休生活,而非追求自身所爱——

现实中,一旦你决心追逐某项爱好或事业,在到达某种程度后,它必然会需要你投入钱、时间、精力,甚至社会资源——而不是一个人用很低成本、维持运转就能完成的。

到了那个时候,是打破平衡不再退休,还是继续平衡地低物欲生活?就会很痛苦。

 

 

以上是我想到的、最主要的三点。

当然除此之外,我的朋友们还提及了其他现实的问题:

比如低物欲低成本生活下,如何保障优质的子女教育?

这个模型如何对待父母的疾病和养老?

还有万一有家庭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比如结婚、离婚或生孩子),如何应变?…这些也都会造成新的困扰。

 

 

最后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

如果你也觉得这种模式无法在我们社会中成立,我们有没有可能修正它,用一种折中的方式更接近理想生活呢?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