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我一个工作超过十年的朋友,突然萌生了留学的念头。

她已经拿到了海外学校的conditional offer,却卡在雅思成绩上:总成绩够,口语那项的分数总是达不到要求。

 

一次我去她家玩,她非要练习口语,结果说到一半就卡壳了:不行,没词儿了。

 

我说,那咱们聊些别的吧,你怎么又买了一个新的Kindle啊?

 

她说:对啊对啊,这白色的可漂亮了,现在我看书都从亚马逊上直接下英文小说看。

我说:我还是更喜欢纸质书。

她说:其实我也喜欢纸书,但这两年老出差和搬家,存一堆书也不方便。你看我现在去哪儿都带着kindle, 地铁里的碎片时间看两章;而且还老有优惠和免费的。如果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书还挺经典的,就会买一本纸书保存。

 

我说:你现在知道口语考试该怎么说了吧?

她:啊!?

 

我说:你刚才说的这些,滔滔不绝地说了五分钟都没有重复的词儿。而且一连说了好几条独立的小论点。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考官用英文问你更喜欢读纸书还是电子书时,你就没词儿了呢?——因为你满脑子都在想英文单词,在搜罗各种培训班教的所谓套路——如果你在说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到该说什么内容上,表达上反而会有很大的提升。

 

2

 

英语也好,中文也好,说到底只是一种表达工具。

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几乎把那时候新东方的班都上过一遍(那时候没那么多课,也就四五个)。

那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尽管培训老师教的套路绝大部分都是有用的,但这个有用,有一定的区间。

 

比如现在你去考雅思,如果背过写作和口语的模板,单项成绩就能从5.5提到6.5分,毫无压力。

但这时也会出现瓶颈:当你再想从6.5提到7.5,就变成了非常、非常困难。

——特别是口语这种还需要两个人即兴去交互沟通的,考官也不是傻子,想靠背一堆模板来取得高分,是非常困难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瓶颈呢?

关键问题就在于:模板所能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套路是极其有限的

 

假设我们一起背诵模板。

大家可以自己算算,你背100篇范文,充其量也就才100个模板,几乎不可能有人背1000个模板。

实际上备考的时候,连能做到背100个模板的人都很少,大部分人能背十个模板就不错了。

而10个模板,就10个套路而已,假设每篇范文都能提供3-4个观点,才不过三四十条观点而已。——放到实际交流中,可能都不够应对五分钟对话的。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通过背诵模板,能把分数提到“良好”这个水平,却很难进一步跃升为“优秀”。

就好比你用花盆去精耕细作养花,可能开得也不错。但终究不如在土地上养花,能种出茂密繁盛的样子——因为土壤太单薄。

 

3

 

十几年前我去伦敦留学的时候,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一样,总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地道,很少主动开口。

 

那时候班里有个小个子法国男生,因为和一帮英国、美国同学特别铁,成天在各种海聊。我想当然地认为他的英文很好。

 

没想到,有次我俩居然在学校开的一个英语提高班里相遇了!

 

当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法国同学想表达“演讲嘉宾”这个意思,但突然忘掉了Speaker这个词,只好说“the man stan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那个站在房间中央的人)来替代speaker。

但是!居然我们所有人都听懂了!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提高班里,都是自认为英语不好的同学。又因为信心不足,尽管来了提高班,面对着手舞足蹈的老师,大家依旧是各种沉默。

只有法国小个子对老师抛出的话题积极响应,而其实他实际的英文能力,明明比班上其他人要差一大截!

 

——能让他和别人“聊在一处”的,不是卓越的语言能力,而是那种和强烈的和别人交流的愿望,以及各种有趣、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回想自己刚入学的场景:当英国同学邀请我去酒吧喝一杯,或一起讨论作业,我却因为不自信都婉拒了——慢慢再没人来邀请我——本来就和本地同学缺乏相似文化的基础,再加上共同经历体验的事情又不多,当然话题越来越少,越来越没的可聊。

 

 4

我们常说“语言”就是一门工具而已。

我们中国人也是最热心学英语的。

 

但英语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呢?仅仅是那种不得已才用一下,以维持生存的工具?还是那种用来撬动更大未知世界的杠杆?

 

随着我自己进入外企工作,时不时要和其他国家同事用英文开会、培训、吃饭聊天,甚至吵架、讨价还价、争取权益资源….才真正理解语言这门工具的真正深意。

 

若说单纯的词汇量,其实学生时代因为需要大量阅读和备考,才是词汇量的巅峰,后面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而已,但工作后,由于职业专业度提升了,英语也随之提升,反倒让更少的词汇,都找到了可以发挥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我想分享给大家一个道理:

英语表达的能力,在相同词汇量的基础上,也会因人而异。

表达的好坏,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背后你想传递的内容和思想。

 

所以深挖你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增加你对专业理解的深度,然后去挖掘可供沟通的话题,才能帮你真正提升“表达”的水位。

 

这些共同话题,不需要特别高大上。

可能是一种小众的喜好,可能是共同的职业境遇,偶尔都在看同一本书,甚至特别不同的两个人,也会有对同一件事看法相似的时候。

 

如果多加注意,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收集到很多不错的谈资。

许多人欠缺的往往不是所谓的口语技巧,而是开口的勇气和交流的素材而已。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