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发生了一件令我很感动的事:

国庆前新书预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本以为由于微信公号不停改版,很多人会收不到相关的信息,

结果在群里、后台、朋友圈里,很多朋友各种奔走转发,不断报告着安利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听到过的一句印象深刻的话:

 

真正愿意拥护你梦想的,往往是同行了很久的陌生人。

 

 

开公众号已经很多年了。

有很多倦怠的时刻,

也有很多完全无法写出一个字的时刻,

 

和大家想象中不同,这些时刻其实并不痛苦。

相反,它们极具诱惑力。

因为可以想象,一旦停止,能多出来大把的时间干别的事,也不再有任何按部就班的时间表和精神压力。

退一万步而言,我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不会失去什么。

 

内心强烈的自我交战之际,

往往是被大家的留言和鼓励拉回来的。

 

经常有朋友后台私信或留言,说某某文章给了解开了长久的疑惑, 启发了新的思路;或者跟着这个号,开启了一个有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我同样非常感谢大家。

因为这些朴实而诚恳的话语,也反过来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因为我经常要面对每个文字工作者都需要面临的困境:

既要为他人而创作,但又希望忠于自己。以致于在写作一段时期后,就会怀疑一切的动机和意义。

这时每当看到别人在那么积极努力地生活着,

看到自己的一点文字,可以陪伴大家不断成长改变时

自己也会获得“ 再撑一段时间”的勇气。

 

2

 

我最近经常思考的另一件事是:

为什么并不认识我的人,愿意持续阅读我的文章呢?

 

当然我写得还行,喜欢思考,喜欢分享。

但实话实说,如果大家去买一本书,书里包含的思考和干货的密度,一定会大于我所写的东西。即便横向比较其他公号,也有很多比我写得更好,资深,更加勤奋。

 

 

后来我想明白了,关注是因为同类。

因为我们是一类人。

 

所有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关系,一定都是双向的。

双向的认可。双向的鼓励。彼此的互动。

 

当大家看到我努力写作、坚持思考的时候,那是你们也希望成为的样子。

在大家在触动自己的文章下面留言的时候,

也是一种思考、记录自己人生的方式。

 

我们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因为一篇篇文章偶尔相交,

像老朋友一样交换自己对生活对事业的困惑和心得;

又各自转身在不同的轨道上继续奋斗。

 

 

有人可能留意过,我对大家的称呼从来都是读者、朋友,

我从来不说粉丝这个词。

 

因为我们之间并不是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当然也不是什么导师和学员。

 

我们是一路人,是同行者。

我持续原创负责提供好的作品,你们负责认真消化吸收这些内容。

我不开赞赏,不接广告。因为确实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心力去打理这些,反而分神。

 

我一向提倡大家想赞赏我,直接用留言和私信表达赞美和鼓励;

如果大家想深度支持我或深度参与,去买我的书或参与社群活动就好。

 

书和社群活动都需要付费,但我做这些很坦荡,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只要能担保自己提供最好的内容,大家一定物有所值就行。

 

我心目中良好的关系形态是:

作者可以挣良心钱,有维持创作好内容的条件和动力,但不收割;

读者愿意为价值和喜欢买单,但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

 

我们一起拓展认知的边界,才是公开写作中最有意思的事情。

 

当你得知世界上除了我认识的人,居然还有人愿意读,愿意追更新,读完还点赞、评论,你会愿意跟对方互动,愿意继续写一些东西给对方看。这是我维持原创的动力之一。

 

 

3

 

在温言这个号的读者里,有很多朋友喜欢写作,一直说也想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公众号。

大部分人觉得开公号是拥有自己创作的“一亩三分地”,喜欢这种自由自主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种期望中的自由自主是难以达到的。

公众号二字已经决定了它公开的样子:

一切是框架中的相对自由和自主。

 

如果你拒绝做内容的被喂食者,而希望坚持创造,那么你可以开公号。但在目前这个环境的大概率下,靠公号去出人头地,会非常困难。

 

我唯一能想到的、一个足够强大、支持持续写作的理由其实是:

 

通过写作,你可以聚集一批价值观兴趣相投的同路人,大家一起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这才值得期待的最大收获。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