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此次疫苗事件触碰到了每一位父母的底线。

去年我读很多人推荐过的王占郡《让孩子拥有最快乐的一生》时,看到里面提到有三条“培养孩子成功的标准”:

 

▪  不生病——没有因为自己照顾不周而出大的健康问题;

▪  不犯罪——就是有大的是非观,不做违法的事;

▪  不自杀——青少年时期,不出走,不自杀,心理健康;

 

当时还在想:怎么身为精英的父亲,定出的育儿标准那么低!?

现在想来,这个标准并不低,不仅得孩子健康、家长小心翼翼,还得足够幸运才行,这三条都能平安达成,已经是万幸。
 

 

每逢重大负面事件后,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移民问题。

很多人就会跑来问我的意见。

 

我虽然不是移民专家,但确实了解一些情况,身边也有非常多的移民。可以简单分享一下这些年观察到的情况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1)移民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每逢重大负面事件,各个群里,都会有人提到移民。

 

有些问题,确实很容易通过移民来解决。

比如环境问题。如果你生活在重污染城市里,特别无奈,而移民到碧海蓝天的地方,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再比如当法制健全时,出现疫苗事件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也会有相应的赔偿机制。

 

但另一些我们关心的问题,很难通过移民来解决。

比如我有朋友觉得国内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一气之下移民北美,这几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转了个遍,也并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尽管有公立学校保障基础教育,但她其实还是渴望孩子能接受精英教育的,而精英教育,又是和一个人再社会中的资源密切挂钩的。

在国内如此,到了国外更是如此,不会得到扭转。

 

类似情况的还有医疗。

很多时候所谓的社会公共福利,保证的只是一个人的基础权益,而不代表会把社会最好的资源给你。你想享受这些资源,还得有一定先决条件。

相对的“公平”,并不是平均。

 

对于这些,要做好心理准备。

 

 

2)移民最困难的时刻不是移过去,而是斗争要不要回来

 

我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中有很大比例的同学,因为各种原因,移民去了其它国家。

最难的时刻反而不是刚刚移过去,而是在那边几乎适应了所有,成为“半个居民”的时候。

 

很多朋友和我说,这时候是最纠结的。

一方面认清了当地现实,新鲜感不再,也发现了当地生活的一些问题和瑕疵;另一方面又会看到国内的发展和朋友们的生活,一片大好,感到患得患失。并且犹豫要不要回来发展。

 

对于移民成功的人,患得患失是个很难战胜的敌人,总喜欢跳出来,时不时骚扰你一下,往往要花很长时间去战胜。

 

 

3)选择什么国家

 

其实我们国人喜欢选的、也有通路去申请的国家,并不多,就那么几个。

 

这里能给到的最中肯的建议是:

千万不要凭想象移民。

 

无论你打算去哪个国家,如果从来没有去过的话,无论中介或朋友描述得多么天花乱坠,务必要自己去旅游一趟。

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多去那里的几个地方看看。

 

别人说得再多,都不如亲身去感受一下当地的气候、环境、风土人情。

 

我有个同学一直打算移民新西兰,结果去了以后觉得人太少、太安静了,完全无法想象在那里生活几十年,于是选择了其它国家。

 

从移民的适应性而言,比较好的一种是水到渠成的那种:

比如被派去工作、去读书之类的,对当地情况有充分地了解,后面顺理成章地留下来。

 

 

4)移民了我可以做什么工作?

 

这是一个复杂且略微沉重的话题。

很多人凭着技术移民或“高科技”人才的头衔出去,到头来却始终很难获得一份正经工作。

 

就我看到的情况:

如果是在海外留学,毕业后直接留下来工作,最后移民的,事业发展都还算不错;

而在国内长期工作生活,为了移民而考试、申请出去的,大都需要承受事业上的倒退。

 

这里面成因很复杂,简言之就是:

大部分非技术岗位的技能和经验都是无法移植的,且同行业发展的情况,中外往往差别很大。

 

 

对比白领工作,蓝领找工作更有优势。我有个大学同学,还曾专门考了电工的资格。

 

如果你并没有那么在乎工作的光环,其实蓝领工作往往能提供更有保障的薪酬,而且相对容易获得。

我认识的一个妹妹,当年上的护校,随着中澳的一个医疗项目出去,又把父母都接了出去。

一家三口在澳洲过得非常滋润。因为他们一家三口的职业实在太合适了:她自己是经验丰富的护士,父亲是管工,母亲原来在食堂做饭。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点,移民还有无法规避的三个关键问题,也是阻碍很多人的问题,需要好好思考:

 

1)你愿意多大程度上放弃自己的事业

 

这个是所有人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因为它后面还牵扯到一系列问题:

 

比如我的职业发展如果不好,就会影响家庭经济基础,那就意味着后面的选择自由会变得越来越小。

而在另一些国家,如果你有多个孩子,可能不工作领补贴的收入比工作要划算很多。

那么你还要选择工作吗?

从现状而言,不工作其实更划算,但这又降低了未来的竞争力。类似这种两难的选择题会很多。

 

如果你在国内事业很成功,你就更容易受此类问题困扰;反之,如果国内工作就马马虎虎,出去后的机会成本反而低。

 

2) 你能多大程度“克服”自己的社会性格,尽可能融入

 

我有一个移居北欧的朋友给我讲,她观察“焦虑”其实和一个人的“社会性”更有关,而不是和他在的社会更有关。

比如她在的国家,社会福利很好,当然税赋也很高,大概在40%左右。

但每周只工作不到40小时,有长达一个多月的假期,还有关于教育医疗的各项保障,社区内还有各种各样的互助型组织…

 

即便如此,她在有了孩子后仍然不能停止焦虑,她会比当地的妈妈们更操心和担忧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甚至已经规划好了要送孩子去美国读大学——而这在她邻居眼里简直不可思议。

 

可以说,因为从小到大浸泡在焦虑感中,时刻警觉着密集的竞争,这位朋友已经很难真正享受到本地人那种保障下的幸福感。当然,她的这种焦虑,会在下一代身上被大大削弱。

 

这也是很多人会说的一句话:

“第一代、第二代移民是用来牺牲的,成就的是第三代移民。”

 

  

3) 养老

 

移民当然也要面临养老问题,但在面对自己究竟在哪里养老之前,首先要面对的是夫妻二人父母的老去。

 

我听过很多人计划说“我会把我父母接过来一起住。”

 

可实际上真正能,愿意千里迢迢飞去语言不通的移民国,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很少。很多人虽然也有同住,但都是临时性或季节性的。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飞去和子女同住,会越来越不现实,也越来越困难。

 

很多家庭的实际情况其实是:

子女资助父母住进高档的养老社区,自己每年飞回国短暂地相处一下,再飞回去。

 

这在健康时,算权宜之计,一旦父母生病就非常崩溃,往往面临着父母在国内需要照顾,而在自己已经移民的国家还有孩子要看顾的情况。

 

 

 

说回来,当一个人要移民时,总归是希望追求幸福的。

但看别人生活幸福是一回事,自己能否享受到那份幸福,却是另一回事。

人只有在价值观、幸福观上匹配当地的生活,才可能慢慢适应,并享受到追求的目标。

 

如果你真的动了移民的心思,可以先出去旅游,考察考察,不要听风就是雨。

而如果你只是嘴上骂骂抱怨几句,就还是要多提高下自己,给自己的未来更多选择权。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