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前两天听来的真实故事,细节有待考证:

某事业单位的副总,把入职不满一年的新人和现有实习生都召集起来,做企业文化的培训,反复教育大家要牺牲奉献,还拿出自己年轻时的例子现身说法。

结果培训效果立竿见影,许多年轻人听完后都哗啦哗啦辞职了。

另一个例子是亲眼所见:我一直关注的一个职场写作者,在写作平台上发了文章,题目叫“不要对领导说的十句话 ”,这些话包括“这事儿我干不了”,“我已经下班了”等等。

文章的内容虽然稍微以偏概全,但也挺值得思考的,没想到却引来评论区骂声一片,读者纷纷留言说“这种陈词滥调已经过时了!”——负面留言数量之多、言辞之尖刻,让我也惊出一身冷汗,赶快掏出小本子记下来“以后不要在这个平台发类似文章。”

 

2


其实这两件事里,当事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
始作俑者无非是想通过职场老鸟+职场过来人的身份,“开导”“教育”下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

你们现在已经是组织的一个因子了,不能再像学生时代那样太“个人主义”了,也要多换位思考,不要老把我、我、我挂在嘴边。

从道理来讲,其实是对的。给企业工作,就是被企业雇佣,本质上就是“拿钱办事”。

但是细究起来,这件事其实又很复杂,并非简单的“拿钱办事”这样简单的交易,里面还包含了许多别的因素和职场期待。
就像当一个企业付给员工薪资的时候,企业期待的肯定不是简单的“每天呆够八小时,每一分钟都在干活”这么简单

企业期望的不单单是买断员工每个工作日的时长,其实还有工作的质量、员工的热情、敬业度、忠诚员工度,的人脉关系资源等等一整个package。

 

那么相对应的,员工自然对企业也是有所期待。

如果花钱就能买来好员工,好员工到哪里产出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那人才市场倒简单了。

员工对企业的期待除了已经明码标价的工资,其实还有成长空间、学习机会、领导(包括大老板和直线经理)的水平、公司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薪酬本身的性价比等等复杂的因素。

正因为双方的期待都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预期与现实相落差,人才与描述货不对版的状况。

让一切更为复杂的其实还有时代的变化:
以前的单位发工资,就是买断员工的时间,由于人才市场流动性差,每个人要在一个企业熬上大半辈子,这种“买断”是可以很容易实现的。所以单位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员工“在规定时间为单位奉献”,甚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只能在在规定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不允许有其他的任何想法。

 

但现在时代就变了,信息流通得很,人才市场极度发达,稍微有点才能+经验的员工,并不难更换工作。

所以任何组织,如果再僵化地用老一套的“道理”试图去“教化”员工,或者希望对方最大限度地出让自己的利益,立刻会引起强烈的反弹,员工即便不在行动上立刻抬腿走人,也会在心理上认定这是一种压迫——最终的结果,就只能劣币汰良,——有本事的、和有魄力的人都率先走了,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用人成本。

                                                                      3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企业的利益和个体利益一定是“零和游戏”吗?
谁规定的要牺牲自己,才能幸福组织;或者组织的获利一定要靠盘剥员工来获得?
不可否认,肯定有不少组织就是这么做的。但一个组织长远的增长,还是得依靠双方的共赢。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新领导,固然显得又迂腐又可笑,但试想倒退十年二十年,他说得一点错都没有。并不是他真的可笑,而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了。这是两个时代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没有什么大是大非。

 

过去说必须要为组织献身和牺牲的,是觉得这时一场“零和游戏”。想让公司受益,那个人就需要往后退,需要牺牲、需要损失,来完成企业的受益。

到了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听着荒谬,实现起来也不会长久。

之前在读陈春花的书《激活个体》,其实分析的就是这样一个主题:
新时代下,组织该怎样和个人、特别年轻不好驾驭的年轻一代的员工“精诚合作,激活每一个个体。
书里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激发人——激发人的主人翁感,激发人内在成长的驱动力,激发他们的担当责任,从而获得成就。

当组织想长远发展,就要对外长远地创造价值,而对内呢,在给予个体保障的同时,应该给他们价值实现的机会。

真正有前途的组织,不应该靠“一招鲜”骗来员工,然后持续压榨的那些。

而是能想方设法激活员工内在动力,双方一起成长,彼此成就的组织。绝不是彼此占小便宜,又谁也离不开谁,还相互折磨——如果你在的是这样一个机构,你就需要提早打算如何能尽快地离开它。


                                                                   4
 

最后讲一个我身边活生生的例子。 
我有个同学,工作没多久,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前同事一起,合开了一家工作室,接一些咨询项目。她所在的那个行业领域比较垂直,所以能做类似事情的竞争对手不多。

他们这个工作室顺顺当当地维持了十几年,她自己也很爱这份工作,怀孕了都工作到要生的那一刻,生完孩子更是迫不及待地回去工作岗位。

 

每次老同学聚会,大家都纷纷表示说特别羡慕她的工作。

在外企的同学羡慕她,在国企的同学羡慕她,在机关的同学羡慕她,自己创业的同学也拼命说羡慕她。
 

我思考了很久:她的工作没有“挣大钱”,也没有让她特别出人头地,但为什么变成了人人都羡慕的工作呢?

——因为在历经职场变迁的老鸟们看来,她的工作综合地符合了大家对“理想职业”最主要的许多预期:

良好的增长、适度的自由、高性价比的薪酬,以及更重要的,自我愿力加持下不断的自我成长。

正如陈春花在书里说过的话: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控制会很快失灵,更具有动态平衡的眼光才有利于组织和个人双方的茁壮成长。

 

END

 

写在后面的话:

 

微信公号改版的威力,

随着大家陆陆续续升级手机系统,已经逐步显现了

 

对于我这样纯原创、一周只能保证1-2次更新的而言

估计大家更加不好找到了!

 

为了方便大家一眼就能找到我,我特意付费定制了一组头图

都是很鲜明的风格的,以后我会尽量用这系列的头图

大家翻屏的时候扫一眼就知道我又发文了

 

信息流的模式很难保证实时阅读更新,通常是赶上哪篇推送就看哪篇

所以大伙也可以直接进入公号的订阅列表里,

点开“温言”看看历史文章是不是都看过了

反正我写的东西一般没有太强的时效性,重复看也不要紧

 

另外就是原创不易,大家如果读到喜欢的文章,

不必打赏,帮我多多转发和推荐给你们的朋友吧!

 

只要你们还在,我就在!

 

by 正坐在候机大厅里坚持更新的温言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