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有段视频在朋友圈里很火,就是《中国新闻周刊》有意思视频的采访:《一个没有工作的40岁男人的幸福生活》。

这个视频不长,非常有意思,大家都可以看看。

采访的主人公男主人夏骏是一位“全职先生”,待在家里十年全职,现在带两个娃娃。妻子以前是事业单位的员工,目前由她工作养家。

 

这段视频出来后不久,界面也发了一篇采访——提到了国内外几位全职爸爸的状态和心路历程。

这些都释放出一个信号:

越来越多的全职先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媒体已经关注到了他们。

 

 

2

 

两三年前,我的同学里,就有两个男生先后选择辞掉了工作,回家带娃,当全职爸爸。和视频里主人公不同的是,我这两个同学都在海外,舆论压力相对小一些。

 

我爸妈也认识我的同学们。所以在得知这件事时候,我爸非常震惊。

他有两个看法:

其一,他认为一个三十出头的男性,在事业最黄金的年龄,退居二线在家看娃 ,浪费了前十几年所有教育的投资;

其二,他很担心家庭未来的收入稳定性,他觉得这样的配置,会让家庭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

 

不提我爸的反应,即便是我刚听说这事儿的时候,也挺震惊的。

特别是在我眼里,两位男同学都很优秀,事业心也都很强,就说工作压力大,但理论上他们应该激流勇进才对,怎么能顶着那么高的学历光环,打退堂鼓呢?

不过惊讶过后,更多的是好奇:

——单凭妈妈一个人的收入够养家吗?

——这样的工作女性会不会压力很大?

——男生带娃带的好么?——反正上学的时候,我观察他们的生活能力都不咋地。

 

平时同学之间聊天也会偶尔提到他们,对于这样的选择,有人表示理解,有人表示不理解。不过大家的态度还是很宽容的:只要他们自己开心,家庭幸福,愿意咋整就咋整被!我们外人瞎操心什么!!

 

一个男生对这件事的评价,让我印象特别深。这个男生的岳母身体不好,所以太太是自由职业者。他说:

无论两个人怎么挣钱,怎么养家,其实都是对现有家庭可支配资源的合理配置。 ”

 

 

这话真是一语中的!

当家庭中增添了新的成员,或移居新的城市,让一个家庭正常运转起来,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

这个成本不仅仅是金钱上的,还有时间上的,精力的……而一个家庭夫妻双方共同的资源总和,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这个成本,必然需要在男方、或女方、甚至孩子身上,进行“摊派”。无论夫妻俩人怎么分工,是都工作,还还是都不工作,还是一个工作一个顾家,其实都无所谓,两个人自己觉得合理就行。

 

 

3

 

在我看来,有意思的是这个“摊派”的依据,在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

 

什么是摊派的依据呢?

第一位肯定是金钱收入上的考量:比如谁挣得更多,谁就留在职场上;

或者谁的工作更稳定,也就是从长期来看,收入总量更多,谁就留在职场里;

再或者是谁未来更有升迁的潜力,或在职场里更占据竞争优势,谁就留在工作中。

这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参照的依据。

 

 

自我们父母一辈眼里,一个家庭的支柱是指经济支柱。

而对于当代的很多家庭,温饱根本不再是问题了。所以在我们这代人的眼里,一个家庭的支柱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包含很多其他重要因素:认同感、情感纽带、以及家庭成员亲密相处的幸福感。

 

比如在许多采访中,一些男性职业经理人回归家庭的直接诱因就是“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和孩子老婆相处”或者“常年出差,两地分居”。

忙,说明事业发展还处于上升期,或至少在人才市场上,还有蛮多机会。但这些爸爸之所以选择了“放弃工作”,回归家庭,不一定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由于 更重要的因素:个人意愿。

 

当我们提到“家庭资源的最优配置”时,个人意愿这个无形资产其实更加重要。

就像在职场里,同样的水平技能下,那些工作热情更高的人,更能创造更大价值。如果把在家照顾家庭,也当成一项工作。那么家庭中,哪一方更有意愿留在家里,显然从中长期上,更有利于这个决策给家庭带来积极的影响。

 

 

4

 

其实,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回归家庭,这种趋势在欧美国家并不新鲜了。

 

还记不记得安妮海瑟薇在2015年演的一部流行电影《实习生》。

里面海泥海瑟薇扮演一个充满热情、需要三头六臂解决各种问题的女性创业者,有一个女儿,而她老公为了成全她的创业,辞去了工作在家全职带娃。

 

 

全职爸爸的涌现,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讲绝对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爸爸回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家庭同意;2妻子有一份可以支撑家庭的收入

前者意味着家庭成员们需要先达成一致;而后者意味着,这些家庭的妻子们在事业中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是从微观的个体层面上讲,“全职爸爸”对男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我的一个朋友,夫妻双方两地工作都很忙,先生在香港,太太在深圳,夫妻双方收入都很高。结果孩子到了入幼儿园年龄,需要从老家接回来,太太觉得先生只身在港工作压力太大,身体也长期亚健康,就建议先生先辞职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先生却觉得换工作可以,呆在家看娃是绝对不可能的。不是经济上的问题,而是不能忍受妻子出去打拼,自己“赋闲在家”。

在电影《实习生》里,也有这样一幕:游乐场里,一侧全是全职妈妈们站着,聊天,远远看着孩子们玩耍,海瑟薇的老公一个人站在妈妈群旁边,显得如此形只影单。

 

对于男性而言,即便他再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心,勇于社交,在做了一年以上的“全职主夫”后,也不可避免地感知与社会之间有某种断层,如果再拿去和前同事比较,可能差异就更明显。

当一个社会对“全职妈妈”的普遍认知,还停留在“在家闲着”的时候,对本该“挣钱养家”的爸爸待在家里这件事,曲解必然更多。毕竟全职妈妈数量庞大,而爸爸则是新兴事物,数量上更加小众。

因此,全职爸爸们一边要和内心的孤独感斗争,另一边还要面对外界的噪音,没有强大的心理是坚持不下去的。

 

 

5

 

更有意思的是我的另一个发现:当我询问了一圈身边女性朋友们  “愿不愿意你老公辞职回家带娃,你自己全职工作” 时,平时抱怨老公不给力的太太们,都明确表示了坚决反对。

 

大家反对的理由包括但不仅限于:

——他的带娃水平,我不放心

——他喜欢看手机和打游戏,如果全职待在家里更是成天看手机和打游戏了

——如果让孩子爹呆家,就意味着我自己既要上班挣钱,又要分心照顾家里

——不认为自己能长期承受“赚钱养家”的重任

——担心别人说闲话,更担心双方老人反对

……

 

当然反对的理由还有很……

如果我们把“全职先生”也看作一份职业,当男人进入这份职业时,首先遭遇的“职业歧视”,居然来自他们的太太……

 

 

其实,无论是男方在家,还是女性在家,在家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不安感。

因为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舆论能承认“在家带孩子” 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承认其中的付出和价值时,“在家劳动者”才可能安心。

这其实还远远不够,只有当社会从制度、法律的层面去界定和保障这种贡献价值时,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心。否则“主内”的就会比主外的更吃亏。

 

 

因此, 在片头的视频里,男主人公夏骏虽然有多年的带娃经验,自己的家人也支持,却依然不建议别人做全职爸爸。他自己在影片中对此的解释是:

“关键在于两个人怎么去看待家庭,怎么去看待孩子,怎么看待个体,怎么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

 

回到文初,我们说过无论是哪种选择,其实都是基于家庭资源的一种配置方案,这种方案会随着家庭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最终达到相对最优的状态。

 

夏骏说:

“我现在选择的是现阶段最适合我的生活方式,会有所失,也会有所得,会有别人不理解的,也会有别人羡慕的,这就是我的选择,其他的都坦然接受好了。”

 

 勇气之外,男性选择这样的道路还需要强大的自信,把家庭利益放在自我自尊心之前,才能做到十年如一日地真心为家庭付出,并且从日常生活中采撷乐趣。

 

相信在未来十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基于自身的情况,真正做出让家庭幸福的抉择。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