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有意思的小三
妈妈的同事从老家给我打电话,咨询自己刚毕业的孩子的就业问题。
小姑娘北师大毕业,学习的是工商管理,在一个证券公司实习结束后拿到了公司的Offer。然而,远在大云南的父母,希望她回家考公务员。
 
双方矛盾一再激化,小姑娘抛下一句:“我不想过那种一成不变,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从此就不再接父母电话。阿姨这才想起来说给同样北漂的我打个电话,听听我的想法。
 
01
 
父母和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和环境也不一样,价值观一定有差异,矛盾和碰撞在所难免。
 
那天晚上和阿姨沟通之后,发现阿姨的顾虑是:“不做公务员,那有一天她现在的单位不要她了怎么办?公务员毕竟稳定一点。”
 
阿姨和我父母一样,做了一辈子的老师,吃了一辈子皇粮,对于企业环境的认知几乎为零。他们并不知道有一种能力叫做:我想跳槽时就能跳槽。他们也不能理解现在的雇佣关系几乎是双方平等的,而不一定是雇佣方主导的。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对于他们就只是一句名言金句。
 
小姑娘的烦恼我都懂。
 
我也曾经跟我的父母说过:“我不想过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我的世界你们不懂!”“你们不要再管我了,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之类的话。然而,这些话除了让他们认定我“不省心”“不懂事”“白眼狼”之外,没有任何正向作用。
 
经历了奋斗的这些年,碰壁的这些年,为人母以后与父母和解的这些年,才逐渐理解了他们的“我都是为你好”。沟通,不是相互指责说“你不懂”,而是应该想办法“让你懂”。
 
于是那天我告诉阿姨说:“北京每年有几百万毕业生,她能够自己找到实习,证明她的履历不错;她实习结束后别人愿意给offer,证明她与人共事的能力不错;单位的领导能够告诉她说:你下一步需要去考什么样的从业资格证,证明她遇到的领导也不错。综上所述,证明她其实已经长大了,能够独立在北京生存下来了,你们大可不必太担心了。” 
 
然后阿姨说:“这样啊,那我去劝劝她爸爸。”
 
几乎每一个从家乡出来求学的孩子,在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爸妈想让我考公务员vs我想留在大城市闯闯的冲突。
 
面对冲突,最重要的是看清双方之间的信息差,彼此体谅,然后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证实自己的观点。
 
02
 
拒绝做“公务员”的时候,你到底在否定什么?
 
说出“我不要”,是一件很简答的事,我一岁半的儿子这两天就随时在说“我不要”。然而,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为什么不要”,以及“我要什么”呢?
 
我相信说起老家公务员,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50来岁的秃头油腻大叔,办公桌上放着厚厚茶渍的玻璃杯,猫在电脑前玩蜘蛛纸牌;或是皮肤蜡黄的阿姨,一边嗑瓜子,一边淘宝,一边嘴里唠着西家的儿媳东家的婆婆。公务员似乎变成了奋斗和梦想的反义词。
 
然而,事实真的都这样吗?
 
上大学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野外生存和环保社团,作为暑期绿色营的交换学员,认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环境保护的同学。当时,我们抱着一颗赤子之心,立志一定要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十年以后,部分同学在北京聚会。问起彼此近况才发现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进入环境保护组织。只有其中一个很好的朋友,曾经跟着著名的动物保护专家奚志农老师,建立自然保护区,做濒危物种的保护。然而几年后,他毅然考了公务员,进入了省林业厅。
 
我问他:“你那么热爱自由和大自然,为什么会跑到机关单位做一个每天写公文的工作?”
 
他笑笑说:“不懂了吧?在外面我是环保的先驱,在这里我是环保的说客。我们曾经奔走呼吁的那些理念,需要具体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才能变成切实的行动和结果。以前我们曾经很郁闷,为什么我们讲的政府都不理解,而现在慢慢的,在我的影响之下,他们也大都理解了。制定环保政策,还是需要懂环保的人来做。”
  
去年,忽然一支家乡的宣传片在朋友圈里刷了屏,一看策划,是留在家乡县委宣传部的初中同学。
 
今年过年的时候,还看到她联系了一家美国的NGO,组织外教的英文冬令营和夏令营活动。大家都在抱怨扶贫攻坚有多苦的时候,她通过微博和微信,为贫困小学的孩子募捐了过冬的衣物和两个大烧水锅炉。
 
当年毕业时她也曾经因为无法反抗父母、只得接受一份刷刷淘宝喝喝茶就过一天的工作而愤怒郁闷过。
 
然而因为怀着理想和初心,在原有的岗位上,她依旧做出了我一直想要去做,但最终未能做成功的事。创造出了可能一开始我们都未曾设想过的社会价值。
 
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完成理想的方式也不只一个。
 
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当你说 “我不想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继续追问自己:为什么?我给自己设置的这个障碍是真是存在的,还是只是假设?我的理想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路径去实现?
 
03
 
每一项工作都有意义,重要的是你如何为之赋能 。
  
俗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本身没有贵贱,可能收入有高低,社会影响力有大小,然而对于个人,做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从中能够体现出来的你的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个体现价值的过程,就是给你的职位赋能。而被赋能的职位创造的社会价值,远比你想想的大的多。 
 
今年过年的时候,一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诗悄然红遍大江南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乡村教师梁俊带着他教学点的孩子和这首诗歌一起踏上了央视《经典永流传》的舞台。因为出生在大云南的贫困县,我目睹过一师一校,也清楚知道很多如他们一样的山里孩子,这辈子都走不出大山。
 
支教的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有的兢兢业业,也有的犹如过客一般。梁俊之所以打动人,不是因为他默默付出了,而是他赋予了自己“将他们带出去”的责任,也做到了。 
 
他和这群孩子们传递的,正如这首古诗里所说的:“平凡如我,也有值得绽放的绚烂的春天。”平凡如他们,也能将这样一份泰然自若的坚强和感动,带到大江南北,温暖更多的一样平凡的人。
 
04
 
如果,你现在问我:“那你会去考公务员吗?”
 
我还是会告诉你:“不会。”
 
这个不会,不是因为武断它一定是“没有梦想,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更多还是因为我本人大大咧咧、率真鲁莽的性格,放在体制内,很可能根本活不到实现梦想的那一刻。 
 
每一个职业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岗位都有只有你能够带来的特殊的价值。
 
在选择的时候,请不要轻易地武断地去否定某一个可能,而是问问自己的内心: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通往理想中的罗马,都有哪些路?然后,选择一条现阶段最适合你的,勇敢地带着微笑走下去。
 
作者介绍:
有意思的小三,坐标北京,新晋职场妈妈,伪文艺女青年,美利坚留学党,毕业后混迹外企7年。现为有意思教练的团队一员。(有意思教练|MessageCoach).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