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 非非马
 
翻拍自《东京女子图鉴》的《北京女子图鉴》,不出意外地,火了。
 
它成为一部现象级网剧,不是因为它拍得多好多精巧——相反,它缺陷明显、槽点无数。
 
它之所以会火是因为:这种关于青春、梦想、奋斗、远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现实主题,本就很容易击中现代都市人那颗焦虑又躁动的心。尤其是,那些不愿意过“差不多生活”的姑娘们。
 
我们从他人的故事里看到的、寻找的,永远是自己。
 
——你是否也是或者曾经是一个不想过庸常生活的小城姑娘?
 
——是否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或者动过念头想来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
 
——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你,经历了什么?是否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
 
——留在小城市的里,现在是不是还依然揣着一颗向往远方的“不甘心”?
 
今天,借着《北京女子图鉴》这部剧,我们来一起聊聊这些话题。
 
1 为什么逃离小城市?
 
不想做一个差不多的工作、找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过一个差不多的生活,出生于四川小城的姑娘陈可,来到了北京,一个在她想象里“会发生奇迹的城市”。
 
对于不甘庸常的人来讲,小城最大的局限,在于提供的选择可能性太窄。
 
月薪两千多的“铁饭碗”意味着可预见的安稳工作,以及相配套的平凡物质生活;相亲饭局里爱抖腿爱抽烟爱打麻将的男人,意味着可预见的无味又无聊的婚姻。
 
而这些,是小城生活中的常态。这些人,是小城里的大多数。陈可渴望的另一种生活,未必会在大城市里获得,但未知意味着可能性,而小城的某种局限却是确定的、已知的。
 
在北京工作的王佳佳,带回来的那个小城里买不到的“项链”,就是一个具象了的象征物,意味着只有在外面的大世界里才蕴藏着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大城市,在陈可的眼里就像一个四处埋了宝藏的神秘之境,而她的学历、青春靓丽,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勃勃野心,就是那张能领她寻到宝的藏宝图,总能挖到自己那一勺吧。
 
完全可以理解。
 
有多少热血青年不是因为大城市提供的那种丰富可能性,不是凭着自己对大城市的美好想象,就那么勇猛地杀过去了呢?
 
2 到了大城市,生活更好了吗?
 
大城市对于陈可这样有野心、有欲望的女孩意味着什么呢?
 
《北京女子图鉴》給出的描绘是这样的:
 
首先是一份有机会获得高薪的工作;而高得多的工资,就意味着更富的物质生活,比如LV,比如香奈儿,比如DIOR的限量版,卡地亚的最新款,还有一千多元、穿着很舒服的内衣。
 
还比如市中心的房子以及好车。曾经,LV包的照片就是她的电脑屏保和她最真切的奋斗目标与动力。
 
当然,大城市还意味着,更高的遇见高富帅老公的几率。
 
小城市的匮乏,会限制人关于“更好生活”的想象力;
 
而大城市,欲望是可以被投射、显影到一个个具象了的“物质”之上的。
 
当然,追求到这些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可是,在这部剧里,陈可至少在前十集,都还在孜孜以求着这样的“理想式标配生活”。虽然她还不能完全够得着。
 
所以我们会看到陈可的矛盾。
 
一方面,她欣喜自得于自己在大城市里越来越高的薪水和职位,可以身着入时的、带着一堆logo的衣服,拎着、戴着限量版(相当一部分来自其曾经交往过的富二代男友);
 
另一方面,她又为自己不能获得的,比如房子、比如更贵的45万一只的爱马仕包感到纠结、扎心。
 
欲望是人奋斗的动力,可也容易成为人的囚笼。
 
即便呆在大城市,可困在囚笼里的人生,是真得更好了吗?
 
陈可嫌弃小城市的庸常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囚笼,可到了大城市,不过是跌入了另一种囚笼,只是陈可不自知。
 
那未实现的欲望,給了囚笼中的困兽注入了无尽生命力,制造了某种在奋力通向自由的幻象。
 
3 大城市的工作会更好吗?
 
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是更多,可是来找机会的人也更多。
 
小城市找工作靠关系,大城市找工作完全就靠简历吗?
 
陈可面试了一堆工作无果,第一份公司前台的工作是想性侵她的男同学介绍的。第二份工作是见面两次的吴总介绍的。第三份工作的得来,总算是靠着一点运气和眼缘。
 
如果说小城市的提拔与晋升主要靠关系,那么大城市就完全幸免于此?关系户、办公室政治、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职场潜规则,似乎一个也不少。
 
不管《北鉴》里对这些现象得描画否真实、到位,但它们都在那儿。现实中,也的确广泛存在。
 
其实,不论大城市、小城市,有人的地方都有江湖。
 
所以,更准确地说法是,大城市里,工作机会更多,竞争相对更充分,在职业上升的通道中,除了关系,还为公平竞争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无背景、有能力的人,有更多的机会靠实力胜出。
 
假想大城市就意味着完全的公平与效率,不是天真,是幼稚。
 
但假想小城市里就完全没公平,不看效率与业绩,是另一种幼稚和狭隘。
 
4 大城市的婚恋会更好吗?
 
小城市的爱情,更多是二十出头就奔向结婚的尘埃落定。
 
小城市的婚姻,更多是男女家庭双方关于彩礼和嫁妆之间的讨价还价,是关于份子钱归属问题的唇枪舌战,一如陈可的高中女同学所经历的。
 
那大城市的爱情与婚姻呢?
 
它既可能是富二代于扬口中的“谈恋爱与婚姻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儿”;也可能是外地人张超心里盘算的家庭责任分工、“学区房”和未来沉重的家庭支出负担;还可能是黄越彬这种不着四六的文艺男青年骗吃骗喝骗用……
 
各有各的不易。
 
小城市里的婚恋,再吵闹再计算再俗气,彼此到底都有知根知底的安全感和底气。
 
大城市里,陈可看似遇上了一个梦寐以求的高富帅,可睡了很多次,陪了很多次应酬,却心里依然没底这个不愿公开关系的男朋友到底爱不爱自己,有多爱,有没有认真地谋划过两个人的未来。
 
而过于谋划两人未来、一毛钱要掰成几瓣花的张超,却又不能匹配得上陈可的野心和欲望。
 
现实的难题,的确在大城市的青年男女中要尖锐突出得多。它不是小城市里两家父母各出点钱就能解决的一套婚房。
 
5 到底什么是更好的生活?
 
《北鉴》里,陈可说了不只此一次,要追求更好的生活,也问了不止一次,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
 
当初,她就是为了这个“更好的生活”,才从小城市奔赴到了大北京。
 
离开小城市时,她除了她妈和她说的那句“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之外,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带上,她有的,只是对这个答案的懵懂想象。
 
——也正是因为不知道答案,凭着一个对未来的幻想,才能给她如此巨大的“迁徙动力”。
 
到了大北京,陈可的答案具像化了许多,只是她并不快乐,焦虑年龄,焦虑无房无车无男友。不快乐的、焦虑的生活,能叫更好的生活,或者好的生活吗?
 
但《北鉴》这部剧,却并没打算真正严肃地去探讨,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现代中国女性该向往的理想生活。
 
《北鉴》高度合理化女主角对物质的极度渴望与虚荣心,更好的生活被定义成了“高薪工作、获得高薪工作的能力、高薪工作可以购买到的奢侈品与房和车、优质的男朋友/老公”,而陈可的痛苦,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目标的无法实现。
 
这部剧赋予了女主角“主角光环”,让这一切都看上去那么地正当化、合理化。
 
但按照我的眼光看,这样过于单一扁平的人生追求却是狭隘的,窄格局的。打着“北京女子图鉴”为旗号的这个电视剧,塑造的女性角色整体都不够精神性,几乎个个都是物质性导向性的女人。
 
我们当然可以说,这种描摹是有广泛现实基础的,甚至,它不就是中国现行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吗?整个社会不是都在疯狂追求物质的进程中吗?“功名利禄”就是我们当下社会的一个硬通货啊。活在尘世中,我们自己谁又没有点物质欲望呢?
 
是的。的确。
 
只是,这些,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代表全部啊。
 
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向我们的读者做了个小调查,从大家的反馈看,很多人的第一重心,都并没有落在金钱与物质上,当然,追求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是我们很多人的目标,可除此之外,很多人都更提到了自我成长、精神的自由与独立,能做喜欢的事儿,能创造价值。
 
而这部叫“女子图鉴”的剧,很遗憾地,选择性屏蔽了另外一些有着更丰茂内核的样本。
 
比如我在北京奋斗的大学同学,她就显然不是《北鉴》中的任何一个女子可以代表的。
 
我大学同学鲍芳所谓北漂/北奔近二十年了,曾是《时尚芭莎》的专题总监,现在是中信出版社少儿出版的主编。我问她为什么选择北京,她说:
 
我喜欢北京,因为这里几乎重塑了我的自我,或者说,我理想中的那个自我——勤奋好学有追求,有志同道合的人。
 
我在其它城市很难遇到这样的场,这么容易就碰到那么多我的同类。我们都还像青春期的小孩一样,对未来充满理想,对所干的事儿充满干劲,像恋爱一样在工作。
 
虽然我并不认为她描述的那种青春气质的人群,在中国非得在北京才更容易碰到,但我喜欢她形容的那个“理想自我”——勤奋好学有追求,对未来充满理想,像恋爱一样在工作。
 
能实现理想自我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
 
虽然,我也知道,像我同学这样理想主义气质浓郁的人,仍是人群中的少数。
 
6 更好的生活在何处?
 
理想生活的实现,与在哪个城市有关吗?
 
我的很多位读者都说:有关。
 
主要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的差异。“大城市的资源会决定你实现理想的路径,而环境则会影响自己的心态。” 和子莹类似看法的,不在少数。
 
比如关于资源说,一位在安徽小城市工作的读者就说,她的专业在当地发展还不好,目前很不受重视。
 
在大城市,确实更容易做上以及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好像我同学鲍芳在做的出版,那北京就是全国的资源中心,其它城市的确难以比拟。因为这些,她甘愿忍受北京的雾霾 、高房价、极不便利的生活。
 
但如果你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份高薪,能买得起LV, 那么其实恰恰和电视剧里塑造的相反,其实二线城市还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因为房价没那么高,生活压力没那么大,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比例也更高。 
 
关于说环境影响心态,如我同学鲍芳所言,北京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其实,除了现阶段资源上的差异,这些说的主要还是一个概率。但人是可以选择活在概率之外的。
 
活在概率之内的人,在小城市里,会变成人群中的大多数,到了大城市,也一样会变成人群中的大多数。
 
比如,为了人脉、机会,在小城市里不情不愿地去陪局长吃饭,和在北京的饭局上忍受“珠海是海南省”的无知与谎言,本质其实没那么大差异。
 
在小城市里,打麻将是消遣,不求上进,那么《北鉴》描绘的大城市里为了所谓结实人脉、生意应酬,就去通宵蹦迪、天天泡KTV喝酒、唱歌,那就是更高级的生活吗?
 
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从一个俗套进入另一个俗套。
 
最后,大家一样活在集体性的焦虑与欲望的不能实现中,总觉得,更好的生活,永远都不在当下,在远方。
 
奋斗在大城市里花800块去买假名牌包,无限向往LV和GUCCI的王佳佳,与小城市里羡慕北京有款式更新的漂亮项链的女同学,其实是一样的。
 
哪里都有哪里的好,哪里也都有哪里的俗套。如果陈可到了北京,更多是和闺蜜、朋友、同事们之间在攀比logo和限量款,这样的大城市人生,恐怕也并不怎样高级。尽管,它的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如果没有保持跳脱出俗套的思考力和执行力,在哪里都会遇到隐形的焦虑囚笼。有时候,自知;有时候不自知。
 
而心自由了,在哪里做什么其实都一样,对什么样的生活都会充满热情。
 
不是只有大城市里看着光鲜亮丽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在毛姆的小说《刀锋》中,主人公抛弃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美丽的未婚妻去流浪,在印度修成正果,最后却到纽约当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更大的世界,其实不是关于空间的,而是关于时间的。而衡量时间长度的,是我们在单位时间里内心体验的那种丰富性与饱满程度。
  
更大的世界,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自己心里。
 
本期作者:非非马,坐标伦敦的创业者,中英电影节首席代表。她是Linkedin、壹心理的专栏作者,还为FT中文这样的著名国际媒体撰稿。他们的读者说她:时尚号里最会写影评的,影评圈里最会写时尚的。微信公号作者(非非马| feifeima-uk).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