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应北大就业办公室的邀请,我成为了“心手计划”第一批的北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今天是“未名湖畔的人生规划课”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几周前,我利用周末时间,再度回到校园和学弟学妹们见面,就职业定位、人生规划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
 
由于没算好时间,所以提前到了半个小时。借着天气不错,仗着当年的印象在校园里四处乱逛,于是不出意外地迷路了,最后跟着导航才找回了见面地点。
 
尽管校园环境变化很大,但身处校园内的年轻人的问题,较十年前,其实变化并不大。
 
虽然比起当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自己,现在的学生眼界开阔很多,也更加懂得“未雨绸缪”的道理,但许多对人生规划、对职业发展的基本问题,都是共同的。
 
今天的这篇文章,想分享三条最根本、也最令人“困惑”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误区。
 
以及怎样跨过这些误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误区1:我希望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三个小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即便是北大学生,也有超过90%的学弟学妹们都提到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
 
即便已经直博读到第二年,对于毕业后要从事什么工作、人生未来的取舍依旧非常含糊。
 
“不知道自己该要些什么”,其实没啥不好意思的。
 
一个长期处于象牙塔内、只对社会进行有限接触的学生,对人生、对未来没有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是当大家说出“我希望首先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时,我却觉得很有问题——
 
尽管这个论述本身没有毛病,但这是一句会困住你很久的“正确的废话”。
 
试想从今天起,大家每天在宿舍里起床后给自己树立目标,花更多时间思考、认识自己,那么坚持一年后,就真的能更了解清楚自己吗?
 
答案是否定的。
 
认识自我不能靠空想来完成。
 
它需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至少迈出宿舍和校门,去不断尝试、不断试错、不断否定自己上一个想法、和调优下一次尝试来完成。
 
换言之,只有在选择-实践-否定-再选择的循环里,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比如有同学觉得自己是个“安贫乐道”的人,结果回老家对着报纸坐两天清闲的办公室就崩溃了,灰溜溜地辞职回来——这说明他其实是一个“既需要实现自我价值、又希望能保有一定精神世界”的人,而不是简单地“闲着”“呆着”就够了。
 
实践试错之外,认识自己还有另一条被忽略的途径,就是扩大信息面。
 
此次重回母校,虽然感觉校园环境对比十年前变化极大,但如果比较我自己在英美国家学习过的校园,仍然感到我们的学校从信息、人脉的流通性而言,都相对“封闭”——大家只能靠自己出去找实习、做兼职来积累对社会的有限认知。
 
又由于产学研未能达到真正的一体化,同学们在校园里学到的东西,和行业中正在翻天覆地发生的变化,有极大的鸿沟——可能行业内一家小破公司,最底层的员工都会知道行业重大事件——高等学府的博士生却未必知晓。
 
如果一个学生不去主动获取信息、教授也不主动提及行业要闻——那么一个小公司的底层员工,离职后可以在面试中侃侃而谈,名校毕业生,就算怀着高深的技术知识,却完全不接地气,在竞争中反而不具备优势。
 
但是行业的信息真的有那么隔离吗?
 
在这个时代,信息是非常容易获取的。
 
哪怕只订阅两个行业相关的公众号,天天被动地等着被推送文章,也足以了解行业大事了。
 
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关心行业大事、社会大事,无需太久,只需半年左右,量变就能产生质变。
 
这时他就会惊诧于今天社会的翻天覆地,惊讶于某些人的特立独行——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外部因素,会反过来让一个单纯的年轻人照见自己。
 
而当你见识到足够广博的东西后,就会不禁联想到自己:我也想像某某那样,走一条这样那样的路。
 
我最希望知道我想要什么?
 
人生中,那些你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依靠愿望来完成的,而是依靠一次又一次艰难的取舍和放弃来证明的。
 
也就是说:你是否愿意为了某个目标,放弃其他也很重要的东西。
 
比如我很喜欢看书,但从写公号起,我也不得不放弃很多原本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
 
职业的选择也道理相同。
 
当你说“我想从事咨询行业”或者“金融领域”的时候,你是否爱这个职业、宁愿放弃身体的健康、闲暇陪家人的时间,甚至愿意去做行业中某些岗位里低端的trash work?
 
如果不愿意,那么就要深入挖掘下去:
 
——既然我不愿意放弃其它那些,那么我究竟是看重这份工作中的什么?
 
——是更看重它光鲜的光环;还是更看重这份工作能带来的收入?
 
——还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都说“金融不错”,才以为自己也想做的
 
一步步深挖下去,多自问愿意放弃什么,来得到这个机会,会帮你更好地明白自己的所求
 
我想知道A和B该如何选择,因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我很害怕自己会选错
 
一百个学生里,99个都会这样想。
 
这倒让我想起一个例子。
 
之前研究现象级偶像团体AKB48时,看了不少相关的视频。
 
被誉为AKB之魂的队长高桥南要退役,于是和创始人秋元康一起吃饭。
 
肥秋那时已经是公认的世界级创意大师、策划大神了。吃饭时他问南哥:“你退役打算干嘛去呀?”
 
南哥犹犹豫豫地回答还没想好,可能拍电视,可能出单曲,可能转型,但无论做什么都怕选错。
 
于是肥秋“安慰”她:“没关系啊!反正南子你一定会选错的!”
 
南哥大呼:“这叫什么话!!”
 
肥秋说:“总怕选错的人就迟迟不会选择。所以还不如一开始就假设自己会选错,然后努力把做错的选择,一点一点变好。”
 
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怕选错。
 
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选了A,就得放弃B;去干B,就不能再从事A。
 
但如果因为怕选错,瞻前顾后想来想去,迟迟不付诸行动,往往结果为0。还不如先选个错的,至少行动起来了,哪怕只得到了40分结果,总比0分强。
 
从我自己十多年的职业阅历来看,身边绝大部分人关于第一份工作的选择,都有机缘巧合的意味。可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即便当初随便一选,十年后也能做出不小的成就。
 
至于当初自以为“ 深思熟虑 ”做出选择的,比如我自己,第一份工作做够了三年后,还是转型了——第二份工作才开启marketing的职业生涯。
 
我的第一份工作究竟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呢?
 
如果说选对了,按理说就不必转型;
 
可如果说我当初选错了,第一份工作又塑造了我的社会价值观,后续十年来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受到惠泽。
 
——实在很难讲是错还是对。
 
在自由讨论的环节里,几个同学也都提到“第一份工作是基础,所以不敢选错。”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人的职业经历往往和他们的第二份工作更相关。
 
因为第一份工作时,你还在校园里,眼界有限、人脉不多,只能处于“被工作选择”的状态,一旦工作了,总会感到这样那样的不合适;而第二份工作对于大多数人就是主动地寻找和选择了,有了第一份工作积累的想法和认知,第二份工作更多是一种“向着对的方向的进一步探索”。
 
正如肥秋所说“反正你一定会选错”,就不要一边空想一边纠结了。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