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我上小学的时候,跟着我妈经历了建国后最艰巨、痛苦的一次机构改制:
 
长安街边上的深墙大院里,哭闹声不绝于耳;办公室铃声响个不停却根本没人有心应答,气氛压抑得如暴风雨将至。
 
人们互诘:我做错了什么?
 
——凭什么是我?凭什么不是你?
 
——辛苦了一辈子,你们让我现在去哪儿?
 
那些经常弯下腰逗我玩的叔叔阿姨们,一夜之间变成了互相斥责的陌生人。
 
真有人一夜之间愁白了头。
 
体制内呆了多年的人谁会没有关系和资源,更何况是部委一级的机构?
 
每天都有人带着家里已经离休的长辈,或躺或坐在领导的办公室门口,哭天抢地;
 
每天都有人四处暗中活动;
 
每天都有人左右张望后,似有所悟,跺跺脚扭头走了。
 
可无论人们怎么想尽办法、动用关系去申诉、四处找门路、去哭天抢地——那一天还是要到来。
 
无数次组织谈心、家庭会议后,我妈算是认了命。
 
把我和家里琐碎日常安置好,严阵以待地换上了新衣服,去新单位“从头再来” 。
 
当她前脚迈出大院,听到铁门在背后轰然关闭时,隐约感知到一种叫“趋势”的车轮辗轧而来,但并未曾预料到它不但已经兵临城下,并将在此后以每五年一次的节奏,裹挟着一波又一波更猛烈的浪潮,击打那些曾经固若金汤的铁碗。
 
从妈妈踏出大院的那刻开始,一场大幕徐徐拉开。
 
同样场景在从南到北,在无数家庭里重演,各有各的版本。
 
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一座厂一座矿一座楼,甚至一座城, 无论多么难舍的结局,曾经无悔的青春奉献,大轮还是轰隆轰隆地无情碾过一代人的稳定生活与稳定的骄傲。
 
2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美国的咨询公司,需要走南闯北地给各路运营商做项目。
 
一次项目结束,甲方开庆功宴。沉默寡言的项目负责人大叔喝高了,开始红着眼圈回顾自己年轻时的岁月,他说:
 
他刚工作,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集团引进程控交换机。当时找了四个外国专家,带领小组入驻现场,为新老机器交接,足足准备了三年。
 
到了割接那天,时间定在午夜十二点,5000多条复线准备就绪,小组长一声令下,无数手臂翻飞,配线架上旧线被一一断开,步进制交换机的声音逐渐稀落,直至完全停息,掌声响起。听了十年如养鸡场般嘈杂的机械接续声,那一瞬间永远成为了历史。
 
那一刻,他感到深深的震撼:
 
即便如此重大的交接,悬停了那么久,进行了如此艰难复杂的筹备,一旦实施起来却手起刀落,如此简单利落——在历史面前,曾经的辉煌如此渺小。
 
大叔拿着杯子不无伤感地问我们:
 
为什么那么多人明里暗里反对,我们还是要硬着头皮上这个项目?因为上了,我们可能还再多活五年;可是不上,可能明天就完蛋了!
 
他又向远处觥筹交错的下属们一指:
 
基层不过是豪门中的穷光蛋!哪怕一万个人骂我,总比这一万人都饿死强!
 
所谓的成就与辉煌,其实不是体制内外的问题,而是你抱有怎样的的目标,在做着手里的那点事情。
 
3
 
有次和“体制”内的合作伙伴开会,双方分坐在长条桌两侧,对方和我们开玩笑:
 
我们团队年龄双你们的两倍,咱们坐这儿,就跟开家庭会议似的。
 
然后对方的主任指指旁边一个年龄更大的方脸大叔:“这是我们新媒体一把手。 ”
 
我们当时团队很年轻,看到大叔,心里都有点不以为然。结果会议开始,完了:
 
大叔不仅是新媒体的一把手,还是一把刀。每个问题抛出来,刀刀见血。吓得我们再不敢怠慢,只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合作。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体制与稳定挂钩。
 
大家都喜欢贴标签:你进了体制就是稳定,就是安逸,就是不再奋斗;不在体制里就是奋斗,就是学习,就是对生活工作有追求。
 
其实在哪里只是表象,或许就是你偷懒的借口,重要的是奋斗的行动和决心。
 
50多岁的体制内大叔做新媒体,一样可以杀伐决断,做到让人肃然起敬;
 
20多岁的毕业生进外企民企为了混日子,一样是为了生活安逸儿牺牲掉未来的可能。
 
4
 
我开始写公号以后,首批读者都是NGO和使馆圈的前同事们。有次写了篇以前做活动的文章,一个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
 
我接触过许多你的同事们,
 
觉得你们都是很厉害的姑娘,
 
前一秒还穿着晚礼服在banquet上谈笑风生,
 
下一秒就拔下高跟鞋飞腿狂奔操持妥当场上各项事宜。
 
我把这段话截下来发给前同事,俩人唏嘘了半天:这些都要感谢我们的前老板“铁娘子”——正是她在一个稳定的机构里,不断向我们挥舞鞭子,挥舞狼牙棒,给了我们不敢怠惰的危机感。同事们离开的时候,虽然履历上“稳定”,但能力上都是以一当十,打过硬仗的突击手。
 
我决定换工作后,有段时间很焦虑,于是找我哥吃饭,和他聊我的困惑:
 
比如以前的光环都没了……
 
担心自己已经落后太多了……
 
害怕自己太老不能适应新环境,可又怕再不变化就真来不及了...
 
洋洋洒洒描述了一大篇后,我哥回答:
 
那稳定也解决不了你这些问题啊!折腾折腾没准儿更好。
 
那一刹那我被点醒了:
 
原来“稳定”虽然是我期待中最理想的状态,但它永远无法成为我们生活的解决方案。
 
当你对生活、工作、你自己忧虑焦灼不满时,一定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比如你觉得自己能力没有提高、竞争力下降、新人越来越强、别人都挣得比你多...时,尽管你可以用“但是我很稳定”自我安慰,可是你会发现“稳定”是无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
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也可以持续用同样的理由安慰自己,但问题也一直都稳定的存在着。
 
到了近些年,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我愈加明白:
 
其实在最稳定环境里,危机也可以如影随形;
 
而哪怕在最动荡的行业里,如果它能暂时满足你追求的目标,也会有一种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你所面对的危机和稳定,其实与体制内外无关,和平台无关。而在于你是否还有动力?是否还有热情?是否还有变强大、捕捉新鲜的机会?
 
以及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危机,是否足够强大能维持这份稳定?
 
所以不必太介怀你正身处何方, 一个地方是否好,是以它创造更多更好的新就业岗位来衡量的;没前途则死气沉沉,只有存量岗位光环的余晖,新人也不再有上升空间。 
 
如同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某些外企;
 
那些已经悄然撤退的大品牌,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机构;
 
看似有靠山可以给每个员工养老送终的某某集团……
 
它们从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曾以稳定著称的航母级大船。
 
对于身在其中的一部分职场人,他们或许没有任何错,只是单纯地厌恶风险,但时代在转变,于是只留下两种命运:
 
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技能知识的无效化,或是跟着整个平台逐渐沦陷。
 
5
 
或许和CBD有缘,我在这里出生长大,上学读书,工作后无论怎么跳槽,也还是在离不开。
 
这里是北京的创新中心,人才的汇集地。
 
这里有最奇特高耸的写字楼,和最潮流精英的人群。
 
而傍晚坐在车里,一路驶过黄橙橙的灯火通明,满街都是车水马龙的声音,我总不可遏制地在心里还原小时候的场景:
 
这里是针织厂、京棉厂、塑料花厂、光学所、轻工部、机电研究院……
 
那些顶着神圣不可动摇光环的稳定之所,是多少人奋斗了一辈子、托付所有青春的地方,
 
如今只剩霓虹灯流光溢彩如无尽的心思推来搡去。
 
喧嚣的声光电影里,无数年轻的焦急的面孔知道这里簇集着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没有人会关心已被时代屠戮的“稳定 ”,
 
没有人会听到被时间倾吞、被风口吹散的哭声。
 
在一个个时间的岔路口上,未来谜语般细语迷茫。
 
分叉的街路伸向不可确知的远方,而历史总是一遍又一遍重复、螺旋里上升。
 
总有人会为曾经迈出的一步而暗自庆幸;
 
也总有人会为昨天的选择而感到深深失望。
话题:



0

推荐

冯颖

冯颖

166篇文章 4年前更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500强企业资深职业经理人,职场写作者,分享有价值的学习成长经验。著有职场畅销书《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公众号:温言(wenyanhello)

文章